首页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根本,家庭教育是根本,学校教育是

家庭教育是根本,家庭教育是根本,学校教育是

家庭教育 2024-01-05 03:51:45 0 教育网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庭教育是根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家庭教育是根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德育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

德育,即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家庭教育是根本,家庭教育是根本,学校教育是

德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如今,最缺失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家长的道德品质。

家长是孩子一生中的老师,如果家长的以身作则和榜样力量带给孩子的是不良的品德,孩子怎么可能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所以,德育首先应该是对家长的教育。

我建议,今后夫妻在领取结婚证之前,应该先进行德育教育考试。凡是德育考试不合格的人,不发结婚证书,以避免承担不了家庭的德育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

怎样看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家庭教育是基础,一个人出生到成人,家庭教育是决定一个人初期行为的定型。比如,礼貌、道德规范等。这个教育做不好将影响人的一生。学校教育根本。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传授知识,汲取营养,在人的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教育影响人的价值取向,环境氛围对人的成长不可忽视。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联系紧密,不可偏颇,三者的相互作用,才能塑造一个合格的人。

先秦的家庭教育特点?

先秦时期作为家庭教育的萌芽,当时的家教主要传授的是劳动技能、生活技能,而天文学(畴人之学)作为家业世传的代表,一直延续到西周。

西周作为前秦的鼎盛时期,田制礼乐高度发达,这也为家教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当时的家教在统治者阶层主要是胎教、儿童教育及政务教育,而贵族阶级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文学和智力,作为劳动者阶级主要是农牧生产的家传。

西周之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奴隶制解体,奴隶主地位下降,地主阶级上位,此时出现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代表“士”。

“士”成为当时家庭教育的主体,他们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思想贯穿到家庭教育中,一代一代的探索,也带来了春秋时期的思想白金争鸣,为古代家庭教育构筑了基本框架。

综上,一夫一妻制度是产生家教的基础,稳定的家庭结构对于社会的进步不可小觑。儒家讲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以及现在推广的红色家书活动,都是家教在社会稳定方面的表现。

《礼记·内则》中就提出了按儿童的年龄有计划地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的思想。“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礼记·内则]后人继承这一思想,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举止、言谈、饮食、起居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详尽的要求。

古人之所以重视对子女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出发点还是着眼于根据子女的认识水平,进行养正教育。宋代朱熹主张从学习眼前之事开始,通过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的礼节,进而为学其理打下基础。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是以修身为根本的,在修身方面论述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

1、教儿宜早:中国古代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这不仅仅强调要对孩子早教,还强调要对孩子实行一以贯之的教育 2、教子义方:父母要从道义上,从做一个正派人的根本方向上,为子女指出道路 信而勿诳:父母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即要培养孩子什么品德,自己就要先具备什么品德 3、潜移默化:将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强调环境对儿童的教育意义 4、量资循序:对儿童的教育不能求之过急,要根据儿童的才能,逐步将教育加深加宽,这符合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5、有教有爱: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既要爱又要教,既要慈又要严,爱与教结合,严慈相济,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古代的这些教育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仍旧有借鉴意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庭教育是根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家庭教育是根本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