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 12条家庭教育精华,家庭教育12条规则

12条家庭教育精华,家庭教育12条规则

家庭教育 2024-06-08 05:10:36 0 教育网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12条家庭教育精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12条家庭教育精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古人家庭教育中的特有形式是?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心思想孝,即百善孝为先,原则是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三字经》和《弟子规》里面的内容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至今并发扬光大的根本所在。明清之际朱用纯的《治家格言》,虽只有625个字,但内涵十分丰富,概括了治家、理财、读书、做人、处世等基本准则和基本要求,其语言多采取格言警句形式,琅琅上口,因而广为流传,是家庭教育广泛推广时期的家庭教育理论的典范。

12条家庭教育精华,家庭教育12条规则

古人讲棍棒底下出孝子,那在当代我们该怎样教育子女?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我国长期遗留下来的家庭教育方法,能够流传到现在,这说明在家庭教育中,棍棒教育也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作为一个当代的家长究竟该不该对孩子进行棍棒教育呢?我认为这种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的。但是,必须使用得法,在一顿棍棒之后,必须要让孩子明白,他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必须接受惩罚,现在不惩罚将来会受到更严重的惩罚,而且必须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棍棒”是对孩子爱的表现,并不仅仅是通过暴力让孩子屈服,是为了让他吸取教训,今后不会再犯。

现在的孩子,由于赏识教育的盛行,使得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处于两难的境地,打也不行,不打也不行,使得孩子对什么都无所顾忌,任性妄为,养成了打不得,说不得,管不得的毛病,心理防线脆弱,动辄就轻生自杀,这与的溺爱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作为家长,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要心疼孩子,要敢于用“棍棒”去教育孩子,从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德,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教育孩子要“适度”,经常打孩子,孩子会养成对打骂满不在乎的态度,时间一长孩子会出现反抗,甚至产生暴力倾向,认为遇事时只有暴力才能解决。

2、惩罚孩子要即时,并且就事论事。在孩子犯错误后,即时的针对这件事进行惩罚性教育,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方便以后改正。

3、打孩子要针对孩子的个性。有的孩子打了能顶事,但有的孩子打了反而会走极端,这就要求家长区别对待,打完孩子,千万不能认为没事了,不管不顾。还要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方能对孩子起作用。

古人的封建礼教强行把孝和顺联系在一起,单方面要求孩子一切顺从父母。放弃所有个性,甘愿被驱使着的孩子,才是好“孝子”。

这是正确的教育观念吗?

当然,从小被父母殴打、羞辱甚至恐吓的子女,在长大以后会对父母有更强的服从性,也就是“孝顺。”

人在四岁时,会开始形成独立意识,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同,并且开始学习和其他人相处。而父母是孩子和现实社会交流的第一步,孩子本身也非常信任和信赖自己的父母。

当未成年人从四五岁起,向父母索取关爱和物质需求时,孩子的父母如果对他非常严厉,甚至是拳脚相加,这种严厉和坚决的关系模式就会转化为孩子自身思维模式的一部分。

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能力向父母提出怀疑和反抗,因此父母对他的打骂和羞辱,会让孩子在“不能脱离父母的潜意识”下接受父母“棍棒教育”的合理性,变得更加服从父母。

通过身体和心理上的施虐让自己的孩子认同“被自己的父母棍棒教育是合理的”,达到承认父母权威,从而更听话,更孝顺很容易。一是小孩子没有什么反抗能力,打起来很容易;二是小孩子天生就有信任和依赖父母的本能;三是小孩子正处于建立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阶段,即使是棍棒教育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棍棒能否出孝子且不论,在今天这个网络信息时代,人追求个性解放不愿被束缚天性。棍棒肯定取不到小农经济时代的育子效果,只能激发孩子敌对情绪,激化两代人矛盾。将孩子逼到逃避躲避反抗方面。

在这个东西方教育观念既碰撞又杂揉的时代,做父母的教育孩子首先要学会从细节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弄清孩子需求。区别孩子合理不合理的诉求。引导孩子放弃不合理的企求,激发孩子积极乐观进取学习健身的替力。做孩子朋友,不做孩子敌人;做孩子知己,不让孩子觉得陌生;让孩子感到亲近,不让他们惧怕躲避。

这句话是对的,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包含着多少历史教训,记得我的父亲在我儿时的时候就曾经跟我讲过,过去曾经有个地主人家,家庭条件很优越,母亲生了个儿子,一家人视其为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以致于到了成年以后,因为自己犯事被政府抓了起来,最后要进行行刑,临刑之前,官吏问他最后还有什么请求,他告诉他们,只想见自己的母亲最后一面,官吏同意了,母亲也来了,看到儿子五花大棒,母亲失声痛哭,最后儿子告诉母亲,他还想再吃一次母亲的奶,母亲同意了,谁知儿子将母亲的乳头咬了下来,害得母亲痛得死去活来。儿子此刻才知道,要是在他很小的时候,自己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母亲就能很好地教育好自己,也不会出现今天的这种严重的情况。历史是面镜子,如今很多人家家庭条件都很好了,在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依然还存在着一种错误的思潮,但愿过去的历史不要在有些家长的身上再次重演,当发现子女有些不好的行为时,先是引导和教育,实在不行,该棒打的时候,还是要棒打,今天您容忍了他,以后您就会害了他。同时也会害了您自已,害了我们这个社会。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每个家庭未来的希望,只有自己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之中将自己好的言行好好地在子女身上得以传承,您的孩子才会有个更美好的未来。

您怎样看待《弟子规》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我同意用传统经典的教规约束幼童,我反对像西方那样纵容孩子自由发展。因为幼童没有天然的免疫力和正确性,任其疯长就会失调和无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色,适当规范孩子的行动,有利于保持本民族的发展,提高民族自信心,而不是四不像的“国际品牌”。

我更加反对有些家长对2~3岁的幼童实施英语教育,他们连母国的语言和文化都没形成,就变成了“黄香蕉”,这种人长大了就没有了祖国的认同感,总觉得自己是西方人了。可是他们的脸型与肤色还是黄种人,在美国和西方国家,仍然被歧视为亚裔!没有了祖宗和祖国认同感的人是很可怜的落叶,随风漂泊。

当然,旧的《弟子规》中的内容有些已经腐朽落后了,可以修改成新的教材,但绝不能失去民族文化和文明的教育和规范。

谢邀!如果只停留在语言的层面,无论读什么书其教育作用都很有限。这是千年流弊,也是千年顽疾。我已经说过很多次:没有刻骨铭心的生活,绝对没有脱胎换骨的脱变。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生活都没有,那么又如何能把知识运化成能量呢?如果没有新能量的补充,那么这个人的动力又从何而来呢?除了剽窃,除了抄袭,他们还有什么作为呢?

不说很重要,只能说非常有必要。

在我儿子一岁多时候,闺女的初中学校组织了一次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班级里一家去一个家长参加了那次活动。

活动主讲人选择《朱子治家格言》开场,让所有家长闭上眼,安静下来听主持人用新闻联播一般的标准口音读两遍,然后问我们是不是有所感悟。

当时在那种特定环境之下,还真是心无旁骛,感觉到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良苦教义。

虽然最后依然是套路家长买那个听读机,当时是一千五一台。

有人摇摇头,带着莫测高深的笑容走了,但是也有人留下来买了,闺女同学的妈妈一次买了三台。

她家有三个孩子,每个房间一台!这当然是高投入了。不过降降温饱的我也买了一台。每天醒来就放开听。

《弟子规》在家庭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是对于儿童实施家庭教育的传统经典。所谓“家教”,无论家长们知不知道《弟子规》,都在进行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的“家教”。

我们平时赞扬谁家儿郎有“家教”,或者批评谁家儿郎“有父母生,无父母教”的时候,其实那评判标准,仍然离不开《弟子规》的规定。

这“弟子规”,其实可以说是今天的《青少年行为规范》,只是具体表述的时空不同而已。

我们来看一看《弟子规》的开宗明义第一节:“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的孝弟谨信泛爱亲仁,用今天的话说,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有余力,则学文,可以消解多少教育“焦虑症”!

因此我建议,家长们有必要去学习一下《弟子规》,加以分析后批判继承地去实施我们的家庭教育,将会广受教益。

大家是否同意?C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12条家庭教育精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12条家庭教育精华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