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 一反常态的意思(一反常态游戏口令词)

一反常态的意思(一反常态游戏口令词)

家庭教育 2024-05-21 12:16:32 886 教育网

一、守正创新推进高考改革迈上新台阶

2023年6月7日,新高考国卷一数学科目考试已经落下帷幕,高考数学试题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对于新高考卷一,学生普遍反映试题难度不大,特别是相比去年,难度有所下降。今年的试卷突出了数学学科的特点,体现了课程标准和考试范围说明要求,注重与教学、生活实际相结合,突出理性思维的考查。

一反常态的意思(一反常态游戏口令词)

在试题难度设计方面,降低难度,回归数学本源,突出学科基础性的要求,运算量也比去年降低不少,给学生的考试时间更加充分了。在选择题、填空题、大题都裁剪了素材,控制了阅读量,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更容易考出不错的分数。同时相比以往的试卷,这次新高考I卷也要求考生从多个角度去考查题目,寻求更加方便简洁的计算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试卷布局方面,特别是主观题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17题考查解三角形,18题考查立体几何,题目和平常训练的差不多,而且有多种解法。19题考查导数,这在前几年基本上都是压轴的题目,今年放在19题的位置了。20题考查数列,难度会比之前的难度有所增加。21题考查概率,22题考查圆锥曲线。

二、试卷变化对比

1考点和题型变化对比

2考点分布的变化

考点分布与前两年没有太大区别。分数分布较大的模块仍然是函数与导数、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序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统计概率。他们的分数分布比较大。平均而言,学生的考试也比较全面,但在题序分布上,今年出现了比较大的调整。导数题放在第19题,难度比往年低很多。圆锥曲线作为最后一题,难度与往年类似。那么统计概率放在倒数第二题,从难度上来说也符合它的题序分布位置。数字顺序位于倒数第三个问题中。这是近几年的事。已经好几年没见过了。

三、稳四基为本以素养为魂

2023年全国高考数学国卷试卷总体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新高考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知识内容覆盖全面,突出主干;情境问题以多种方式设计,并指向数学素养。

相比于去年,在试卷结构上保持一致,依然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每一部分题型的难度预设基本符合从易到难的分布,但是整体难度降了一个维度,更多地考查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积累与基础知识点的运用。

在考查内容上基本保持一致,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在试题的表述形式上,简洁、规范,图文准确并相互匹配,呈现方式及作答方式坚持多样化,延续了全国I卷“大气、平和”的特点。

命题的整体稳定性有利于考生稳定心态,正常发挥,检验自己的数学真实水平。

1.创新问题情境,坚持素养导向

相比于去年,在试题的情境和设问上,适度变化,强调数学素养的发展。

例如:问题(17)是关于解决三角形问题,但它的结构很好。通过考察正弦定理和面积公式回归基础,突出数学素养。

问题(18)是一道立体几何问题,证明直线平行就已经相当令人满意了。第二题考验的是利用已知解二面角来确定线段的长度,考验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2.注重基础知识,考查数学本质

试题重视考查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重点考查主干知识与核心概念。

比如单选题的前6题、选择题的第9题、填空题的前3题都涉及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包括集合、复数、平面向量、指数函数属性和椭圆偏心率。直线与圆的相交问题、统计、排列组合、几何物体的体积、三角函数的性质等。这些试题涉及的知识点都比较简单,考试情境和题目也比较熟悉,还考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比较容易。

又如第(17)题的三角形问题、第(18)题的立体几何问题等,都考验主要知识和常规方法。

而试题则体现知识测试的综合性、基础性、综合性,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关注数学本质和思维品质的考查。

例如:问题(7)中,可以将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充要条件放在一起,这就考验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12)题的背景是内接球体和几何体的结构特征,考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体现想象力的重要性。

问题(19)利用导数知识解决函数综合问题,充分体现了导数的工具作用,需要对函数知识的本质有一定的了解。

3.关注数学应用,考查实践能力

试题关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灵活应用。实际应用问题关注学生的身边事,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以及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应用价值。

例如:问题(10)以噪声污染为背景,以表格的形式给出了各类汽车的声压级与距声源距离的关系,考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例如分析图表数据和估值;

问题(21)使用学生熟悉的射击游戏来创造一个实际的生活情境。通过研究A、B投篮的概率,检验学生灵活运用概率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去了解世界。创新题聚焦数学本质,体现数学思维特征。

深入解读:解答题第(19)题

本题重点关注使用导数的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大值。过去,衍生品往往是最后一个问题。很多中学生都会选择放弃第二题,但这一次却出现在前三题中,凸显了新高考的重要性。新教材中,反套路明显。尤其不要急功近利、急功近利。使用这个大招或者那个大手段的人可以休息一下了!

纵观整个试卷,我们保持了国考试卷基础性、综合性、灵活性的特点,稳中求进。在突出考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同时,也突出考察数学素养,彰显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本套试卷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对日常教学和深化数学学科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四、复习建议

两个着力点:数学素养、创新能力

理科科目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随着新高考数学改革,2023年数学题打破了规则,改变了相对扎实的传统试题模式,无形中锻炼了考生的抗压能力。死记硬背、“机械答题”的现象也将逐渐消除。他们说再见。纵观近年来新高考试卷中的试题,出题者更加注重考试内容的全面性,突出对主要内容的考试,引导教师按照标准授课。试题突出考察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强调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形成学科知识体系;他们更注重原始方法,淡化解决问题的特殊技巧,而强调对通用方法的深入理解。理解并综合运用,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虽然命题趋势不确定,但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始终是最重要的。

高考改革也在逐步加大。为了让学生和教师更快地适应改革,教师首先要回归数学育人的本源,回归数学的学科本质,深挖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如果还沉浸在无私的提问模式中,老师和学生都会输得很惨。

1.数学素养

国卷一通过设计现实、综合的题目,考察逻辑推理、直觉想象、数学运算、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数据分析六大能力。

因此,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千万不能抛开课本搞复习,复习要在进一步明晰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新课中逐个学过的概念、定理、公式等用逻辑连贯的数学思维给它串联起来。这就需要让学生重视课本基础内容,重读课本,梳理知识体系,此过程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老旧的老师罗列,学生手抄的做法效果有限,应尽量避免。

如有疑问,请致电多花点心思精选,给学生出一道题,自己需要先做五道题,这样方能切身体会,否则可能造成“该讲的讲不出,不该讲的拼命讲”的窘境。

学生通常需要阅读和复习问题,这需要更多提醒学生关注本题所涉及哪些基本概念,可得出哪些结论或者还缺少哪些条件等。与学生一起分析题意,交流解题思路,切勿一股脑地讲,要在适当的地方进行提问,在适当时机给点睛之笔,要多让学生参与到解题当中。

当要求学生单独表演时,教师可以走动观察其他学生的回答。拨打杜绝“老师板演学生看”的做法,“饭要亲自动手吃”,不可剥夺学生自主实践、独立思考的机会,否则必然会造成“讲过练过的不一定会,没讲没练的肯定不会”现象。

问题解决后,请拨打多引导学生们进行反思,让学生时刻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放在心上,经常实践,学会独立思考,才能使他们掌握在考场上取胜的法宝。

2.创新能力

应对新题型的策略是,根据数学题型“不移不移”的特点,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通过适当的问题与方法,使学生理解如何进行变式,并逐渐领悟变式的思想方法,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最终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的应试能力。2023年新高考I卷第20题数列题型,就完美展示了数学当中的这个“宗”。区别于以往数列题型,单纯的以等差数列基本概念命题,可见出题人的“用心良苦”。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关心如何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并得分。不管命题方向趋势如何,逻辑分析推理能力至关重要。近些年的试题,几乎不会出现非常套路化、模版化的陈年旧题,出题人总是在想方设法地推陈出新,所谓的旧题,往往是那种较为简单的基础题型,对于大多数有一定难度的题,分析推理能力尤为重要。从试题的信息中找出联系并列出关系,根据线索想到可能适用的方法。

当然,逻辑分析能力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问题练习是提高分析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尤其是那种难度徘徊在“能做”和“不能做”之间的题。花功夫就能恰到好处地解决的问题,对于提高分析推理能力是最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反复鼓励学生不要怕困难。他们需要在平时进行训练,以便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得到奖励。

需要着重培养应试应考技巧,其主要还是答题的顺序。可根据自己对于知识体系掌握情况进行优先答题。以前绝大部分考生都是按照顺序从头到尾做到底,但是现在这种操作不行了,试题的出题顺序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建议学生们逐渐放弃按照试卷顺序从头到尾“做完一道再做下一道”的答题策略,改为使用“做不下去就跳过”或者“先浏览全卷”、大致分出“易”“中”“难”的题目,然后按照自身掌握情况从容作答。

平时需要注重培养平和淡定坚强的应考心态。高考完全就是考心态,不论你平时做了多少题,高考试题总是会出乎你的意料,近些年的新高考试卷,就给到了很多学生不小的打击。一些创新题很容易让没接触过的学生感到莫名其妙,导致情绪波动较大,影响后续发挥。任何考试都有简单和难的题目,不要预期考试中遇到熟悉的旧题,即便遇到了,那也是集合、复数那些基础题型,不要预期考试过程可以一气呵成,也不要太过于担心卡在半路,更不要担心发乎失常而阴沟翻船。一个人的水平基本是稳定的,在全省排名大致也是稳定的,唯一不稳定因素,就是个人的心态。我们只需要做到把会做对的题型做对,不会做的题争取蹭到一些分,那么这样,也就不枉此行。

总而言之,正如我之前所说,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虽然高考很重要,可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之一,但并不意味着你表现好,以后就无忧无虑,也不能说你表现好,你就无忧无虑。不幸的是,你永远不会出人头地。今天,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问心无愧。

文字|彭涛涛

评论|互联网教育研究院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