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克勤的家庭教育,方克勤传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方克勤的家庭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方克勤的家庭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方孝儒的父亲死于空印案,为什么他还忠于建文帝?对此你怎么看?
感谢邀请。
方孝儒的父亲死于空印案,确实是受到牵连而冤枉致死的,不过方孝儒并没有以此拒绝辅佐大明的新君建文帝,很大程度上受封建的忠君思想所固化,你可以说他是愚忠,也可以说“认贼作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方孝儒的忠心,你想想他的老父亲被朱元璋杀了,自己还是继续为大明王朝效力,笔者认为他这么做,还是希望辅佐新君,服务大众。那么方孝儒是怎么忠于建文帝的?
辅佐建文帝时,多次给建文帝谏言,燕王朱棣将是心腹大患,奈何建文帝只是一听了之,觉得自己的叔叔怎么会对自己不利,更何况他现在还是皇帝,朱棣这个皇叔应该不会僭越君臣这道舆论的红线,然而建文帝的削藩之举,还是触动了朱棣的神经,于是就发动了“靖国难,清君侧”的对峙局面,既然撕破脸了,那就开打吧,方孝孺建议写一封劝退诏,意识是大家都姓朱,叔侄有矛盾也不至于剑拔弩张,你朱棣呢还是乖乖回你的封地,百姓也能免于战火的摧残,建文帝闻听,那就照此办理,命钦差前往告知此做法,奈何朱棣的威名在外,钦差愣是没敢拿出来,导致战火火速蔓延,方孝孺亲手写的劝诏没有顶任何作用。
多次交手后,建文帝败了,朱棣见到了方孝孺,想给予其机会为自己服务,让他写即位诏书,方孝孺的忠此时表现出来了,不仅没有帮朱棣写,而且还骂朱棣这个不地道,那个不名正言顺,愧为人臣,愧对先帝等等,虽然在攻打金陵时,朱棣的谋臣姚广孝就知道他方孝孺的倔脾气,特地为他在朱棣面前求情,要放他方孝孺一马,朱棣当然记得,于是还是想争取一把,奈何方孝孺不该初衷,朱棣以要灭其九族试探,结果方孝孺说你灭十族有如何?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朱棣还会留他?于是被处死在城门外,其实是不是真的被株连十族,学者界争议很大,只不过以此事件,证实方孝孺的“忠”而已。
很多人觉得奇怪,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死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的“空印案”,他并没有因此生出怨恨之心,反而在洪武驾崩后尽心辅佐建文。
然而,他在面对靖难成功后的朱棣时放佛变了一个人,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拒绝和朱棣合作,显得非常固执、迂腐,以致惨遭灭门。
同样一个人,为什么性格前后不一呢?汪郎认为,这就是方孝孺的高尚操守。
方孝孺是孔门弟子,文学大宗,在士人的圈子里影响很大,所以朱棣的谋士姚广孝认为他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这样的人你可以笑他迂腐,但绝不能忽视他对自己心中所理解的正义的那份坚持!
岂能因私仇而毁大义?忠不言君错,子不记父过,方孝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如此。
朱元璋出身贫苦又是马上皇帝,所以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简单粗暴,对于贪腐更是零容忍,为此还制定了“剥皮萱草”的反腐方针。方孝孺的父亲不幸卷进了“空印案”,触犯了国法,按《大明律》就是死罪,对于方孝孺这样恪守礼法的读书人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好怨恨的。
而且洪武帝并没有牵连无辜,没有因为他方孝孺是方克勤的儿子就对他有偏见,相反还对他非常器重,不仅让他进入了皇太子朱标的视野,还允许他讲学。
朱标死后,洪武帝又将他定为皇太孙朱允炆的班底,这是什么?这就是知遇之恩!古代的文人不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宰辅,成就一段君明臣贤的佳话。而洪武帝的做法就是在告诉方孝孺,皇太孙年幼,我正在给他组建班底。你作为大文豪,有着经世之才,这种名垂青史的好事你就等着吧,有你累的时候。
汪郎认为,方孝孺其实并不迂腐,作为明初的文坛领袖,他如果连这一点都看不出来,那死了活该。正因为方孝孺很清楚一点,他才会在建文朝忠心耿耿,以期待实现士大夫与帝王共治天下的盛景,在青史之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方孝孺是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大家怎么评价这个人?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在我们中华民族长达五千年的历史上,朝代更迭,一直有一种很残忍的刑法,这种刑罚便是株连九族,那么九族指的是哪九族呢,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四指的是姑与其子,姊妹与其子,女儿与妻子,还有己之同族;母族三呢指的是母之父族,母之母族,从母与其子;妻之二族指的是姥之父族和姥之母族。
简单来说就是自己犯罪,要连累所有的同宗亲戚一起受罚,而历史上呢有一个人受的是比灭九族更严重的刑法,灭十族,这个人便是方孝孺,这第十族便是他的亲朋好友,那么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众所周知,当时朱元璋本来想将自己的皇位传给长子朱标,但可惜这个朱标染上了风寒去世了,所以这个位置本应传给自己的其他儿子,但是呢,因为朱元璋十分喜爱自己的皇孙朱允炆,在和自己的皇后马皇后商量过后,他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这一行为引来了自己其他儿子的不满,在朱元璋去世之后,朱棣便发动了靖难。
而朱元璋呢,为了让自己的孙子坐稳这个皇位,有一天他将朱允炆叫到跟前,对他说,孩子,我去世之后,你要和这三个人共同治理国家,你要多咨询他们的意见,他们可以帮你建立太平盛世。这三个人,便是齐泰,黄子澄,还有方孝孺。
因为这个人啊可以说是一个标标准准的读书人,儒家弟子,甚至是有点腐儒的意思。朱元璋也知道自己在位的时候杀了很多人,到了自己孩子上位,应该要和平发展,所以便给自己的孙子留下了这个顾命大臣。
而方孝孺呢,也是一个标标准准的书呆子,这种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认真,你让他去管政务,他不可能出错,但也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是一个全天下读书人的标杆。
当时朱棣靖难成功以后呢,也是听从姚广孝的建议,要把这个人留下来,做个样子,让天下读书人承认这个靖难的正确性,但是谁知道虽然方孝孺做事不行,但他有所有书生都有的一样东西,那就是骨气。
朱棣要求方孝孺题字以表降服,方孝孺拒绝,写下燕王篡位四个大字,惹怒了朱棣,最终被灭十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方克勤的家庭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方克勤的家庭教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