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 劲松职业高中第一任校长(劲松职业高中校史)

劲松职业高中第一任校长(劲松职业高中校史)

家庭教育 2024-07-01 21:40:59 677 教育网

刀尖在西瓜上徘徊,青绿的瓜皮上出现了一只栩栩如生的仙鹤。一根简单的薯条背后,蕴含着很多技巧……每一位熟练的厨师背后,都是十年的心血和心血。也蕴含着一代又一代工匠精神的传承。

北京劲松职业高中(以下简称劲松职高)的烹饪专业教师团队便是这一工匠精神的播种者,他们用精湛的刀工、出色的技艺和育人的执着描绘出匠人可以做到的极致。

劲松职业高中第一任校长(劲松职业高中校史)

自1983年建校以来,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青年学子已成长为酒店行政总厨、烹饪大师。劲松职业高中也成为业界公认的培养餐饮人才的摇篮。

先立规矩再下苦功

包包的拉链一定要拉上,否则刀会滑出而丢失。我用蓝色和白色的胶带把这把刀缠在这里。没有它很容易被划伤。9月13日下午,在劲松职高烹饪专业实践课上,中餐专业主任牛景刚向同学们讲授了自己从无到有的保刀经验。

中餐专业主任牛景刚为学生讲解美食雕刻技艺。图/记者李牧一

牛景刚教授冷菜美食雕刻班。第一堂课从了解工具开始。二十多名身穿白色厨师服、系着黑色围裙的高中生,认真地听他讲解每把刀的名称和作用。

另一边的实践教室里,从哪个国家的土豆适合做薯条到哪些菜品,某种土豆不适合做哪些菜品,一道简单的薯条被西餐专业老师颜文胜敲开、压碎。食物,并进行了彻底的解释。

劲松职业高中是北京市第一所独立公办职业高中。1983年建校时就设立了烹饪专业。经过38年的发展,涌现了一批堪称行业大师的专业教师。2019年,餐饮服务专业群入选北京市首批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

烹饪行业一直遵循师父带徒弟的传统。每学期开始,学校都会举行授帽仪式。学生宣誓后,受邀的行业大师将亲自戴上厨师帽,学校的老师也将被称为大师。

首先制定规则,然后努力练习。牛景刚说,从放刀到收拾桌子,师傅们都会一步步教授这些看似基础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勤学苦练。

9月13日下午,中国菜专业高二学生周帅将一片竹笋切成丝后,将菜刀背对着自己放在菜堆中间,挺直身子。他的身体,等待厨师的评价。他的每一步都遵循着师父所传授的规则。

在职业高中学习的三年中,第一年,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理论知识和训练,40%的课程为实践课;第二年,实践课程与学习课程的比例提高到6:4;第三年,学生将在学校的帮助下进入企业实习,进行真实的实践。

9月13日,在北京劲松职业高中长营校区,烹饪专业的学生收到了学校新发放的刀具。图/记者李牧一

为了能够通过实践练习锻炼基本技能,学生们很早就开始寻找各种兼职机会。今年暑假,高二学生岳一珊在家乡天津的一家包子店打工,一天能做上百个包子。做了一个夏天的包子,现在我对自己做的褶子很有信心了。岳依珊笑着说,她干活的时候,如果包子包不好,就会被老板批评。这就是动力,师傅总是告诉我们,基本功做不好,更谈不上在行业立足。

为学艺跑遍全世界

是什么激励学生努力成长?对于高二学生石其冲来说,是师父的举动感染了他。

不仅学生们努力学习、努力实践,老师们也知道自己的技能是没有极限的,并抽出时间在行业中继续学习和成长。他们拜谒餐饮界名师,精进中西烹饪技艺。如今,他们已在众多知名餐饮企业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教师的学习和实践。

我们的专业老师都有充分利用假期进入企业实践的习惯,每年必须完成至少20天的企业实践。今年暑假,劲松职高餐饮服务组组长、高级教师向军,与三位老师在北京一家顶级五星级酒店学习实习。向军表示,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教师必须了解餐饮行业新业态、最新专业技术和先进餐饮服务理念。

向军是劲松职业高中第一位餐饮专业的学生。1986年留校任教,从教35年,潜心学习,师从国宝级烹饪大师王一军、康辉。

向军,劲松职业高中餐饮服务组组长、高级教师。

向君还熟悉川菜、鲁菜、粤菜、苏菜。为了学习江苏菜,他先后15次去了江苏。他曾将菜品的制作过程制作成课程视频提供给学生们。给他印象最深的一次录制是2012年7月21日下大雨的那一天,他带着摄制组在学校从早上七八点一直录制到晚上8点左右。在送摄制组回公司的路上,车差点被水淹。

随着烹饪技艺的不断提高,向军先后获得了高级中式烹饪技师、高级烹饪理论讲师、全国餐饮大赛评委等专业职称和荣誉。还曾在瑞士、德国、奥地利、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和工作。为了开阔视野,为了学习烹饪技巧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我走遍了世界上所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不仅向军,劲松职高的很多老师都曾远赴欧洲,在著名的餐饮学校和企业学习、工作。多名教师被授予中餐烹饪大师、西餐烹饪大师、国际烹饪大师、全国餐饮行业三十年杰出人物、中餐工匠、中餐厨师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拒绝走出去的诱惑,坚守教师岗位

留在学校任教的几十年里,大师们也面临着走出去的诱惑,但他们并没有选择离开自己的教学岗位。

为什么要教给学生他们所拥有的一切?为什么坚持当老师?向军说,这来自于他学生时代一次触动他的实习经历。

20世纪80年代,劲松职业高中刚成立时,高中生向军就有机会到中国第一家标志性合资企业北京建国饭店实习。改革初期,国外餐饮业的先进管理理念逐渐引入国内。当时建国饭店的中餐厨师是一位香港人,他把港式粤菜带到了北京。项俊很尊敬这位厨师,也非常希望能学到新的技术。

他有秘方,比如做汤、调酱、摆菜,但你学不到。向君记得厨师有一本小本子,上面写着很多菜谱,锁在抽屉里。每次宴会,厨师都会把每道菜的比例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墙上,让大家跟着看。但宴会结束后,他会立即把纸撕掉,扔进垃圾桶。盖上一层垃圾。

为了学习手艺,向军每天下班后都趁机收拾厨房,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他在垃圾桶里找到了纸片,整理出来,拼凑在一起,一张一张地学习。厨师做完菜后,赶紧去洗锅,就是为了尝一下锅底的汁液,看看味道如何,猜猜用的是什么调料。

当时我就想,等我以后成为高手的时候,我绝对不会这么做了。我将不遗余力地把我一生所学到的知识传承下去。项俊暗暗发誓。1986年毕业后,向军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至今留校任教。

向军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劲松职高已为北京餐饮行业培养输送了近万名中餐技术人才。北京72%的星级酒店厨师来自劲松职高。项俊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同时,毕业生也通过多种形式回馈学校。今年夏天,与向军等老师分享最新酒店经营理念和餐饮技术的是该校2002届毕业生李旭。他现在是一家豪华酒店的中餐厨师。他18岁时就和我们一起学习。18年后再次相见,看到如此优秀的学生,我们感慨万千。

劲松职业高中将为冬奥会场馆中西餐烹饪技能培训提供场地、设备等支持。负责对接培训的人员中,有两名主厨是向军的学生,他们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助力冬奥会。

我们总是告诉学生,要想学一门手艺,首先要成为人。向军表示,劲松职高毕业的学生都很优秀,尊师重道,这得益于师徒手艺的传承。

创新烹饪教学培养现代职业人

智能多蒸炉、智能蒸汽锅炉、可通过网络远程控制的先进分子技术设施设备……劲松职高常营校区综合楼内,13个实训教室配备了先进的中西餐烹饪设备。

师带徒的传承、先进的设备、不断创新的教学改革,成为劲松职高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的巨大动力,也激励着学生努力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甚至成为主导产业的开拓者。

在硬件层面,劲松职高也注重教学改革。作为烹饪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向军负责《北京市烹饪专业课程整体改革》《北京市烹饪专业重点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和撰写。

在校企合作、一体化培养方面,劲松职高餐饮服务专业借力中国烹饪协会等行业协会和一大批知名餐饮企业,打造一流的餐饮文化创意专业立足全国,推动专业群体产教深度融合。

例如,学校餐饮服务专业群与大东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大东餐饮工程师学院,与李锦记联合推出希望厨师慈善班。在培养行业人才的同时,传承工匠精神,也瞄准了贫困地区的学生。种植将带动该地区的餐饮业。

此外,学校还引进国内外各类烹饪比赛,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和服务活动。学生还可以亲身体验行业大师的风采。

从1983年到2021年,从学徒到如今的名师,向军已经在劲松职高度过了38个年头。他希望将一代又一代师生积累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传递给现在的学生,培养更多德才兼备、人文素质良好的现代化专业人才。

劲松职高

优秀毕业生已成为国内外餐饮企业的酒店经理、行政总厨、烹饪大师、私营企业主等。劲松职业高中已成为餐饮界和职业教育界认可的餐饮人才的摇篮。

劲松职业高中校长郭延峰: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时代的发展需要大国的工匠,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更加注重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这样的人才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传承者。劲松职业高中是一所培养未来工匠的职业学校。我们把工匠精神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鼓励青年学子走成才之路、技能报国之路、成就美好人生之路。

郭延峰,劲松职业高中校长。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匠人心声

新京报:您在取得成就的过程中如何展现自己的匠心精神?

向军:当你的家庭遇到经济困难,一些国内外餐饮公司提供高薪工作,而且工资比在学校高十倍以上时,你难免会感到动心,选择会困难。但当我想到劲松职中培养了我,想到我当初为什么想当一名老师时,我就拒绝了这些邀请。

新京报:你认为你获得的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向君:天下桃李满天下。看到我所教的学生成为餐饮行业的中坚力量,成为烹饪大师、行政主厨、餐饮经理或自己创业,事业有成,为家庭、为公司、为国家做出贡献,是我最大的欣慰。

新京报:未来你希望取得什么成绩,对未来有什么期待?

向军:热爱学生,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情感力量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善于发现人才,让他们的潜在才华发光发热。

撰文:新京报记者刘阳编辑:苗晨霞校对:翟永军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