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痛点,家庭教育的痛点和需求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庭教育的痛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家庭教育的痛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现在有些学生越来越难教?
现在的学生确实越来越难管教。原因我认为如下。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种越来越少,人种越来越多,而一直被公认的“教育可改变命运”,“民族兴衰,在于教育”的观点,在如今这个时代大概率是谬论。
因为道德常常可弥补智慧的缺陷,但聪明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教育是万能的”的时代好似已过,因为现行的模式,制度,条规及考核标准已不再适应进化中夹杂变异的学生。
所以导致现在的教师左右为难,不管学生么,上面,家长有要求,要成绩 。一管,上面,家长又不乐意。
现在的学生,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或者是二孩家庭,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外加父母对孩子的娇惯,让孩子养成了性格独立,不能吃苦,加上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使之对物质精神各方面的要求愈加提高。这就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说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其实不如说是对教师教育水平以及综合素质要求的越来越高了。别说是教育方面,就是在各个层面都在发生着交替更新,日新月异。
社会在进步,世界在变化,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学生尚且如此,教书育人的先生如果不变不强就跟不上时代的召唤。
就拿我的孩子来说吧,我大孩子是个女孩,属于90后。不是我夸她,家长说什么听什么,从来不打折扣。在学校老师怎么教导怎么听。街坊邻居都夸真是个听话的孩子。
轮到我第二个孩子就不同了,虽说是个男孩,有他调皮的一面,可是你说一句他非得问出个所以然。在学校老师开家长会也说,这孩子脑子太灵,凡事非得强调个理由,爱抬杠,思想成熟过早。
我儿子有个小学五年级同学,更是让老师没办法,他的班主任老师是个大龄青年,因为一件事情批评了他,他就和老师抬杠,居然挑起了老师的错,说什么:“老师,这件事其实不是我做的不对,是你心理变态了,要不然为什么没男人要呢?”当时把老师就给气哭了。
现在的孩子,接触的新生事物多,知识面广,有个性,思维方式多元化,如果老师没有综合育人的能力和适应能力,还真教不了这些调皮又爱动脑筋学生,因为他们的确难教了。
仔细想想这句话中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就意味着说这话的一定是教学生的人——老师,再看看老师说这话的前面还有一个定语“现在的”,说明是他与“从前的”学生相比而得出的结论,姑且不说这个结论对不对,暂说说“现在”与“从前”之间隔了多少时间,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以前的学生,与家长惟老师是尊,老师说什么是什么,甚至无论老师怎样罚怎样打,家长都认为老师是对的,可现在哪个老师敢打学生,不用说打,就是说几句不好听的话,也会有家长气势汹汹的来学校讨说法,学校领导也开会三令五申“不得以任何理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出来问题后果自负”,在这样的时代中那个老师还敢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而想方设法的教学生?
再从学生角度分析,老师不敢管,有法律有法规给自己撑腰,有家长在背后给自己做主,我不想学的东西老师咋说也不行,我就是不学,考试就是不及格,谁又能奈我何?
当然无论什么时代,都会有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现在有些学生也能门门考满分,所以所谓的“难教”只是一部分学生难教,绝不是全部。
笔者以为,不是小孩难教,而是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滞后带来的连锁反应。
为什么这么说呢?
据笔者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不是孩子有多笨,也不是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家长们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才导致孩子学习习惯差,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首先咱们来谈谈孩子们中优差生的异同。据笔者观察,天赋固然有别,但差别真的不大,智商大部分是你100,我90,甚至更高。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本,为什么孩子们出现那么大的差别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孩子们来自不一样的原生家庭。
就拿英语教学来说吧,家长重视英语学习,孩子就不会抗拒完成作业;家长观念先进,孩子不会拒绝新方法;家长崇尚传统教学,孩子就只喜欢记单词、背句型、学语法……家长对英语可有可无,孩子就普遍不及格。
据笔者调查统计,差生怎么产生的?主要有四个来源:
1、父母离异不管孩子的;
2、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爷爷奶奶照顾的;
3、家庭条件好,父母过于宠爱孩子的;
4、家有“二孩”,父母没有做好孩子思想工作的;
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戳中了怎样的痛点?
怒答一记。
《包宝宝》是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动画短片,也是《超人总动员2》的贴片视频,它是第一部迪士尼里由女性导演执导的动画短片,当然这些跟痛点没关系,最重要的是导演是华裔,这点很重要。
《包宝宝》讲了什么故事,一个把重心到放在孩子身上的中国式母亲,一个不顾家庭的,缺失的父亲,一个突如其来的包宝宝,包宝宝可以说是母亲的遐想,也可以是个借代,你看母亲从小对他呵护有加,可当包宝宝长大之后,建立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之后,开始远离母亲,或者说找到自己的圈子,然后找了个美国媳妇最后离开。结尾当然是包宝宝的原型回来,儿子带来的女友与母亲和解,一家人其乐融融。
片子非常中国心,它戳痛了很多中国家庭的伤痛,最痛苦的就是母亲。
1、夫妻关系冷漠,片中父亲的形象其实是缺失的,早上吃饭一言不发,吃完拿包工作,我想回来也不会关注家庭,这是很多中国父亲的形象。
2、母亲把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中国母亲有一种“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和“把你养这么大容易吗”的情感投射,会用母爱绑架孩子,自己的世界是孩子,也希望孩子的世界是自己。
3、儿大不由娘,儿子结婚之后的重心都放在了另一个女人身上,这让母亲会感到自己的重心没有了,儿子不爱自己了。
这些痛点都是中国家庭才会普遍遇到的,所以说它有个中国心。
它戳中的是中国式家庭教育者的痛。
用一句话结尾,“父母等待孩子道谢,孩子等待父母道歉”,中国式教育讲究羁绊,而羁绊就会忽略个体的存在,这就是痛苦的根源。
《包宝宝》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是非常令人骄傲的。
我认为这部作品主要批判的就是中国现在社会的丧偶式婚姻,和父母对子女过度的溺爱。
作品中丈夫的秃头和身边的公文包还有对妻子精心准备晚餐得漠不关心,甚至自己吃完饭转身就走留妻子一人在餐桌。都表达出了丈夫把上班的压力与抑郁带回了家中。这就是丧偶式婚姻。
当餐桌上的包子变成小人时,母亲一下子在家里有了依赖。 她给小包子买衣服,买玩具,买巧克力面包吃陪他玩耍。慢慢的小包子长大了要出去外面的世界找朋友玩,但母亲害怕他受伤拒绝他去外面的世界。虽然小包子瞪母亲,不理她,但母亲依然每天给他做一桌子丰盛的四川饭菜。一天小包子从外面回来带了一位金发女郎,当女郎举起上手的戒指时,母亲受到了惊吓,直接把小包子塞到嘴里,她不允许任何人夺走小包子,不允许任何人带走她精心养育的小包子。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
导演兼编剧的石之予,出生于重庆,2岁跟着父母移民加拿大,作品中也借鉴了母亲在现实生活中对她过分关爱。石之予还说到原来计划的作品有两个结局。一个是母亲吃了包宝宝后非常伤心后悔从梦中惊醒,发现现实中的儿子就坐着她的床边,还有金发女郎。
另一个是母亲给小包子和金发女郎做了一个房子然后把他俩都吃了。最后决定选择的是第一个比较温馨的结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庭教育的痛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家庭教育的痛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