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孝,家庭教育孝道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庭教育中的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家庭教育中的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无不把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品德教育放于首位,认为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做人、立世的根本,勉子立德、诫子自立、教子孝亲、训子以俭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培育孩子成为一个有良知、能自立、懂孝道、有责任心的堂堂正正的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什么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
我们从小没上学父母就教育我们,不准拿别人的东西,要勤俭持家,不准说谎。
上学了,父母告诉我们要听老师的话,不准和同学打仗,好好学习,和同学要互帮互爱。
老师问我们长大了干什么,有的同学说当科学家,有的当飞行员,等等,不管干什么都要保卫国家,这就是优良传统。
为什么要去弘扬“孝”文化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孝道,是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在自发的遵守和实践的!
弘扬孝道,无非有三种大的途径,一种是社会舆论宣传,一种是学校教育,一种是家庭教育!只要三者合一孝道必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传承!
不同年龄的人应该怎样孝顺父母?
中外许多家庭教育专家都认为,从小要培养孩子关爱父母的品质,将会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美国教育家彼得·萨洛瓦里和约翰·梅耶提出,情感智力是决定孩子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同情和关心他人”、“表达和理解感情”、“受人喜欢”、“友爱”、“尊重他人”都是孩子情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应加强培养。日本教育家森重敏认为,“亲子之间的爱丰富的家庭,就是健康、安定的理想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所培养的孩子,就能够获得情绪上的稳定发展和人格上的良好发展”,因而要求家长重视父、母、子之间爱的交流,以缔结和谐的亲子关系。
走访一些幼儿家庭,我们发觉,亲子间缺乏正常的沟通和交流,父母往往只是爱的信息的发送者,而没有机会成为爱的信息的接收者。观察父母接(送)孩子离(入)园的情景,我们还发现:孩子对父母没有显示出应有的礼貌言行。童年期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对孩子实施关爱父母的教育,有助于促进孩子良好社会品质的发展。
让孩子学会关爱父母的目标
孩子关爱父母的培养目标涵盖了解父母、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尊重父母、感谢父母、孝敬父母、热爱父母七个方面的内容。随着孩子身心的日趋成熟,培养目标的范围应不断扩大,培养目标的内容应逐渐增多。这种变化应体现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特点。下面,我们就给家长朋友介绍一下每个年龄段孩子可以达到的主要目标。
3~4岁
●知道爸爸妈妈的名字、属相、年龄。
●知道爸爸妈妈很爱自己。
●知道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意识到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
●对爸爸妈妈有礼貌,听爸爸妈妈的话,不对爸爸妈妈发脾气。
●能向爸爸妈妈表示问候、感谢。
不同年龄的人孝敬父母的方式不一样当你是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时候,你孝顺父母的方式就是认真学习嗯,好好和周围的小朋友相处,当你工作以后,结婚以后就是认真生活,保证自己的衣食无忧,保证父母的少操心,当父母年纪大了,而你步入中年以后,你的孝顺方式就是有条件的话就照顾好父母,照顾好他的晚年,就是不同年龄享受父母的福同方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庭教育中的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家庭教育中的孝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