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官网)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官网)

家庭教育 2024-07-02 19:45:13 172 教育网

11月27日,在四川省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成都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建设高端论坛”在四川省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召开。运动。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十六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共商一流新闻传播专业建设。成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舒卫平教授致辞。成都体育学院副院长何本祥教授、李琳教授出席仪式。论坛由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石磊教授主持。

舒卫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一周前,我们召开了学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全面回顾了学校80年来的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80年来,我们坚信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体现着一所大学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底蕴。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体育与文化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把新闻传播学作为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科相互促进、相互促进。并行前进。1996年,学校招收体育人文与社会学(体育新闻学)硕士研究生;2000年,设立新闻学本科专业;2002年,新闻系正式成立;2014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去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开启了独立培养博士生的新征程在体育新闻和传播领域。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官网)

论坛第一阶段演讲嘉宾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胡柏晶教授;曾任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陈长风教授,张桃福教授,武汉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强跃新教授大学、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学士健康科学学院院长、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王晓红教授教育之中。

胡柏晶教授演讲的主题是“一流专业建设中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他认为,培养方案改革创新是一流专业建设的抓手。培训计划的制定要有计划,增强培训计划制定的严肃性和程序性。培养计划必须体现专业知识体系,为了体现特色,不能忽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陈长风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媒体时代的数字智能技术与传播变革”。她认为,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进入媒体时代。媒体已经成为一种基础设施。媒体与社会、人民的关系发生新变化。新闻传播改革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她分析了虚拟宇宙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张涛夫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数字中国与新闻传播专业的新方向”。他认为,数字革命将新闻传播带到了世界前沿,也使新闻职业面临流动场景、多相关变量、不确定性集聚、知识流动等挑战。为此,需要围绕价值、知识、能力等重塑职业,重建确定性。他还介绍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主流化、数字化、国际化实践。

强跃新教授演讲的主题是“一流专业建设与协同育人”。他认为,新闻传播学科协同育人已成为国家战略,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是协同育人的重要抓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需要协同教育方法。协同教育的方式包括多元合作、跨界交叉、多维递进等,同时也考虑了协同教育的主观性、科学性、创业性。

王晓红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新文科视野下一流实践教育的内涵发展与实施路径”。她阐述了实践与教育的关系,认为实践教育要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推动实践教育理念、边界和内容的发展。实践教育的实施路径包括资源、课程、教学等方面。她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实践教育的经验。

论坛第二阶段的演讲嘉宾包括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陆少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传媒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陆卫教授、中华女子学院校长刘立群教授。

陆少阳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一流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他认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包括10个目标。这些目标大致可以分为控制目标和超越目标。控制目标很难在短期内做出重大改变,而超越目标则可以通过努力在短期内有效改变。他认为,一流专业建设必须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李本谦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为国家综合媒体战略培养一流新闻传播人才”。他认为,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一流人才培养的目标包括顶层设计、价值塑造、知识能力。一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创新可以立足于文理交叉、自主知识创新、知识体系创新。从其他方面入手,可以从产教融合、国际化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着力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传播人才。

张明新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一流新闻传播专业建设的三个方面》。他认为,在团队建设方面,教师需要平衡传授知识和生产知识,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在成果培育方面,要产出更多教材、金课等教学研究成果,重视思政课。在机制创新方面,要把它作为部门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实践型教育机制、贯通内外部的常态机制。

刘利群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课程建设路径的创新探索”。她结合中华女子学院的特点,阐述了新闻与传播报告厅的课程创新思路,从教学方式相结合、自主学习方式、特色课程建设、社会服务制度化等方面开展课堂教学,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将学院发展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陆伟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一流专业建设路径探索”。他结合浙江大学的经验,谈到了他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路径、课程改进方案、模式和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思考。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国家重大战略,并与学校资源禀赋相结合。可以通过设置方向,形成大专业、小方向、老专业和新方向,突出专业特色。课程计划可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交叉选修课程四大模块。在模式创新方面,提出“四个全面协同”:全员协同、全领域协同、全流程协同、全球协同。

论坛第三阶段演讲嘉宾包括厦门理工大学副校长赵振祥教授、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程立红教授、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彭竹斌教授湖南大学教授陈新岭、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文教研室主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杰黎明。

赵振祥教授的演讲题目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交叉的探索与实践》。他介绍了厦门理工大学开展体育与健康传播教育的经验。学校提出“校园是运动场”的理念,着力打造校园体育体育文化环境,构建良性传播的新媒体矩阵,培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

程立红教授演讲的题目是“一流新闻传播专业建设的问题与思考”。她阐述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我们不能“重科研、轻教学”,也不能“重教学、轻科研”。她认为专业发展的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中,要打好情感牌,加强对有潜力的年轻教师的培养。

彭竹斌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一流专业建设的原则与路径”。他认为,一流专业建设必须立足于三个层面:学生、教师、组织。在知识体系重构中,必须坚持马心观,构建学科本色,突出学科特色,形成专业亮点。在师资队伍方面,要打造一支有内涵、综合性的师资队伍。有必要构建多主体协同教育模式。

陈新岭教授演讲的主题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技术与成效”。他认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计划、理念、荣誉等很大程度上可以统称为技术,专业建设的技术与建设成果并不是完全耦合的。他提出一流专业建设取得实效的基本思路,即强化中心意识、聚焦目标意识、树立融合意识。

杰黎明教授演讲的主题是“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人文关怀”。她认为学校应该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要素是尊重。要关心教师生活条件,维护教师利益,尊重教师意愿,营造温馨和谐的团队氛围。

石磊教授主持会议并对会议进行总结。他感谢各位嘉宾在四个半小时的论坛中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一流新闻传播学专业建设的思想盛宴,感谢四川省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感谢感谢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云会议。(通讯员:成都体育学院梁秀华彭雪萍)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