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 放下手机高考范文(放下手机高中作文)

放下手机高考范文(放下手机高中作文)

家庭教育 2024-06-19 05:49:21 309 教育网

原标题:2023年高考作文预测:放下手机,拿起生活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放下手机高考范文(放下手机高中作文)

以上漫画素材给了你哪些启发?请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意义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见解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概念,明确风格,准备好自己的标题;请勿复制或剽窃;不要泄露个人信息。

【题目解析】:这是一道漫画作文题。漫画的标题是《孤岛》。图为智能手机搭建的孤岛。每个人都只生活在自己的孤岛上,与他人、与外界的唯一联系就是互联网。从表面上看,漫画揭示了手机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手机的本意是为了方便沟通和交流,如今却成了一座切断联系、孤立人们心灵的孤岛,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实际上反映的是现代科技文明下人类的物化现象。人类本应利用科技来改善生活,却反而被科技产品所控制,失去了生活的平衡。

考生在写作中应将自己的经历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能够辩证地分析手机等现代电子科技产品对生活的影响。既要看到科技便利生活的一面,也要警惕电子产品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可以谈论区分虚拟与现实,摆脱手机的束缚,体验真实的社交互动;我们还可以谈谈理性面对现代科技的发展,避免人的物化。

具体思路:可以引用名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辩证分析。手机是一个极其丰富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手机也可以是一座让人感觉被禁锢的孤岛。那么从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成为“孤岛”来看,我们最终还是要拥抱生活,回归现实。然后从“做什么”的角度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搭建了三座桥梁帮助人们走出手机的“孤岛”,比如:多读一些厚重的文学经典;与周围的亲人和朋友沟通;并让自己融入大自然。最后我总结全文:走出孤岛,让灵魂重获自由;融入现实,体验人间烟火,山川辽阔。

概念:

1.走出困境,拥抱现实。

2.建造桥梁并离开岛屿。

3.隔着屏幕拥抱你。

4、孤岛囚禁人心,现实却温暖可亲。

【优秀作品赏析】:放下手机,拿起生活

一百年前,梭罗独自拿着斧头走进瓦尔登湖畔的森林。如今,人们用手机将自己传送到一座“孤岛”,与世隔绝,各自漂浮。

网友调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两个人坐在一起,却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手机里。”过去,人们因为无法获取足够的信息而受到限制,而今天,人们因为手机而受到限制。淹没在无孔不入的“信息海洋”中,我们忘记了手机之外的天空。

从公交车上统一鞠躬的人们,到宿舍里一动不动、只有手指飞舞的“手机瘾君子”;从拿着手机不肯放下的几岁孩子,到成天盯着手机上瘾的老人。20岁的银发人分不清谁是生活的主角,我们还是我们的手机。但明确的是,人们不再像福楼拜那样“每天准时看日出”,而是按时查看手机短信;他们不再像托尔斯泰那样享受“俄罗斯最美的霜”,而是贪婪地寻找“更有趣的视频”。

同时,被手机切断的,是我们与他人更紧密、更深层次的联系。——拿着手机互相交谈,取代了以往大家相聚时的欢声笑语。屏幕上的“聊天框”取代了可以安抚情绪的字母……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手机让我们与自然、社会保持了距离。“人”的定义同时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如果孤岛上的享乐淹没在这两种内涵之中,最终必然会陷入空虚和焦虑。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金字塔”,将“爱和归属感”和“被尊重和认可”的需求放在最顶端。重要位置。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人,人离不开别人。无论是被“爱”还是“被认可”,毫无疑问都需要与“他人”产生联系。对于自然来说,它一直是人类的精神导师和审美导师。唐代画家张宏曾云:“外教自然,可以通心源”。蒋勋说,“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实际上会成为一种更高的精神教育。”

总而言之,如果你生而为人,就被手机拉离了“社会”和“自然”,那么无论这座岛屿多么舒适、多么梦幻,都会因精神的荒芜而沉没。

人类有五种感官,所有这些感官都可以直接通往灵魂。你可以通过手机一睹阿尔卑斯山的景色,但只有身处那个世界,你才能感受到山腰的微风,俯瞰远处的村庄,抬头仰望头顶的蓝天。很多事物都蕴含着微妙的美。虽然它们还不够清晰,无法描述或量化,但它们能够也只能被走进其中的人感受到。与他人相处也是如此。——信纸的气息可以唤起人们无限朦胧的遐想,目光的交汇可以铺垫灵魂的交融……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因手机而相互隔离的孤岛,显然放下手机才是出路,而不是试图用枷锁来打破束缚。与乔治·奥威尔的《1984》相比,当代人应该对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的预言更加警惕:人们迷失在新技术中,不再愿意抬头。手机确实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它只是生活中的工具,而不是生活的主角。

当你拿起手机,你就放下了与社会、自然的亲密联系;当你放下手机,你就能拾起被封锁的情绪和场景,回归到真正的人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