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都是家庭教育造成,溺爱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是否正确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溺爱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溺爱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毁掉一个孩子就是溺爱吗?
毁掉一个孩子有很多原因,溺爱只是其中一种。
老人说:惯子如杀子。讲的就是溺爱对孩子的伤害:看似是对孩子的爱,其实是对孩子的伤害。
1、溺爱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事物的权利。
刚刚学会蹒跚走路的宝宝,磕磕绊绊地向前取他喜欢的玩具,大人看着不忍心,一个箭步冲上前帮助他拿来,递到他的手里。孩子正在学习探索这个世界,竭力去突破能力所限,是他成长的需要,大人如果经常这样,不仅阻碍孩子能力的发展,还对孩子的好奇心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等孩子长大后,凡事都想依靠大人去完成,自己懒得做事情,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突出的兴趣爱好,这时大人可能会嫌弃:这么大的孩子了一点也不懂事。
2、溺爱的实质是大人对自己“内在小孩”的外部投射。
溺爱是裹着糖衣的陷阱,溺爱的实质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在填补童年时潜意识中的缺陷,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你好“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溺爱可以分为两种:包办型的溺爱和纵容型的溺爱。包办型的溺爱是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不需要考虑孩子的自主意愿;纵容型的溺爱是孩子想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不管要求合理与否 。
溺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
有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形象。
真正的爱是尊重孩子的独立意愿,尊重孩子的想法,真爱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适应孩子的成长需求,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
是的,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溺爱的危害就是:“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满足,极少考虑他人感受,缺乏责任感;孩子会不珍惜物品,浪费金钱;缺乏独立生活自理和思考的能力;做事懒散无纪律。”
爱孩子是件好事,但是过度的爱很可能会变成溺爱,溺爱属于是家长对子女一种畸形的爱,也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爱。
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已把所有的爱给了孩子,孩子已得到爱的满足,无需与同伴交往;有的父母爱子心切,当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受委屈,不分青红皂白,马上上前保护而不去了解原因。长期以往,所教育出来的儿童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满足,代人缺乏真诚,极少考虑他人感受,不会明辨是非、缺乏责任感。
有调查明确指出,溺爱型家庭的幼儿比严厉型家庭和民主型家庭的幼儿更易发生感统失调。现在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因初次成家,源于生活的压力,就忙于工作,在孩子的身上很少花心思,心想反正孩子由父母等长辈带着不会出差错,正因照顾者(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过分溺爱保护,总是怕孩子受伤、受欺负长期搂抱式保护,剥夺所有孩子能够独立自主的机会,长期下来孩子就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无论孩子有何要求,他们就会马上满足孩子,能解决的立刻解决,不能解决的想办法解决,这样会令孩子觉得任何事物都是很易容就可以得到,缺乏为生活奋斗的体验。加上有的家长误以为只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花数万元进好学校,就能成才。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耐挫能力差。一点点生活中的小事即惹动较大的波动,稍有点挫折便丧失生活的勇气和完善发展自己的愿望。
有些家长过分宠爱孩子,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只了孩子喜欢的都随他去。例如:吃饭时候,孩子不吃饭,利用零食当代餐,家长也不多加阻止,总是惯着他。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
因为溺爱而形成品德缺陷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不能像在家里那样任性和为所欲为,要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转向寻求父母帮助。溺爱型家长一般很反感别人的批评,并不断为自己的溺爱行为寻找更多的借口以求得心理平衡,使教师的说服教育工作很难奏效。长此以往,对宝宝的成长,性格形成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溺爱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溺爱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