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理念仁孝平等,家庭教育理念仁孝平等心得体会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庭教育理念仁孝平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家庭教育理念仁孝平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恭亲王奕訢经历了怎样的荣辱一生?为什么人送外号“鬼子六”?
恭亲王奕䜣是清朝道光帝的六皇子,由于他善于和洋人外交谈判,兴洋务办教育,思想较为开放,所以被咸丰帝的八位顾命大臣所忌,特别是当头的肃顺,忌恭亲王强势,所以说他“里通外国”,这也和他被称为“鬼子六”有关。
道光帝共九个儿子,立储时前三个儿子已夭折,按规矩该由第四子奕詝继承大宝,但六皇子奕䜣聪敏,道光帝也很喜欢他,当然也喜欢奕䜣的生母孝静贵妃,所以有段时间一直拿不定这主意该立哪个儿子。不过最后历史告诉我们,道光帝还是立了四子奕詝,也就是咸丰帝。至于为何没有立奕䜣,野史说是道光帝带着几个儿子去承德围猎时,四子奕詝听了老师杜受田的话,不杀生,美其名曰不忍伤害生灵,这样一来道光帝很高兴,认为“此真帝者之言!”
太平天国起义后,英法美等帝国列强不满足《南京条约》签的好处了,开始提出修改条约,迫使清朝开放更多的口岸、允许西方传教士传教、鸦片贸易合法化等等。之后列强进逼天津,清朝派桂良和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此时任都统的奕䜣坚决反对签署的开放长江口岸等条约,并提出备战以防。
不久后列强再次进逼天津,并加快向北京进攻。咸丰帝怂了,带着人以“北狩”的名义跑到了热河,然后让奕䜣留京议和。于是,奕䜣在京代表清朝和英法俄签署了《北京条约》。本来这事跟俄国没啥关系,可是它却以来调停清朝和英法僵持为借口,夺取了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清朝国土。
之后奕䜣上书给热河的咸丰帝请罪,在圆明园被焚掠的前提下还增添了不少赔款等。咸丰帝则说他是在万难之下,实属不易,免究其罪。曾经要扬言备战的年轻王爷,如今却忍气吞声的签下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让他受到了极大的刺激,立志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的道路。
后来因为奕䜣设立了总理衙门,并任总理事务大臣,专办同外国交涉事务,由此无形中出现了两个权力中心——咸丰帝和恭亲王。奕䜣凭借着外交大权,逐渐经管通商、关税等事务,把握了清廷的财税大权。
正在这时慈禧也就是当时的皇贵妃叶赫那拉氏也冒头了,开始干预国家大事,并和咸丰帝的近臣肃顺起了冲突。等咸丰帝死后,慈禧的儿子继承皇位,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而掌握外交大权的奕䜣则被排斥在八大臣之外。同时,肃顺等八大臣还处处压制慈禧的势力,所以奕䜣和慈禧联手,开始针对肃顺集团,因这一年是辛酉年,所以被称为“辛酉政变”。
肃顺集团被一网打尽,奕䜣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这次宫廷政变后,奕䜣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以议政王的身份位极人臣。
在奕䜣的主持下,不仅开始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并且还主持开办了近代教育,引进了西方技术,开办近代企业,兴建近代军事工业。
奕䜣提出学习制造与学习西方科学结合起来,认为前者乃权宜之策,后者则是长远之计。自1861年起,奕䜣在南方开放城市物色教员,来京教育贵族少年学习外语。当时官宦之家都以学习外语和知识可耻,极少有人会学习这些,所以才会出现奕䜣亲自落实的情况。
恭亲王奕訢前半生极尽殊荣,为何后半生却惨遭慈禧打压,以至一生庸碌无为。
恭亲奕訢外号“鬼子六”是因为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而“鬼子六”这个外号说的是奕訢这个人十分聪明善变。
那么这里分两部分来说说奕訢的一生。
前半生,道光皇帝还在世时。
道光皇帝在位30年,由于皇长子早死,所以在立储上颇为摇摆不定。当时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作为皇位最有力的继承人。皇四子奕詝以仁孝著称,皇六子奕訢则以天资才气著称。最终皇四子以其年长于奕訢成为皇位继承人,但是在道光将皇位传给奕詝时,却在传位密诏中将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足以见道光帝对皇六子的偏爱。
从奕訢的宫廷教师就可看出道光帝对他的宠爱。道光皇帝给他安排了两个老师,一个是翁心存(翁同龢之父),一个是贾桢。而且这个贾桢时科甲进士出身比皇四子奕詝的老师杜受田还高。
在这两位的细心教导下,几乎将奕訢培养成一个文武全才,这也使得道光皇帝更加喜爱和偏爱他了。
所以在他的前半身一直都是顺风顺水,意气风发。而且这个时期他还是一个洋务派,但是却后面却备受打压成为了保守派,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这个将在下文分析)
奕訢真正的巅峰是在帮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后。
咸丰皇帝死后,他与慈禧联手发动辛酉正政变,一举将咸丰任命的八位顾命大臣“一网打尽”,从此权势通天成为大清的议政王,风光无限,一切皇族的事务都由他处理,还兼任总理衙门的首席大臣,党政大权尽入手中。
什么文化元典?中华文化元典有哪些?
个人理解,文化元典应是开启文化源头的经典著作。“元”者,有”开启造肇”、“开头”、“第一”、“源头”的意思。“典”,为经典、典型、典籍、典章的意思。
自认自知传承至今的中华文化元典,应有“世历三古,人更三圣”的《易经》、老子的《道德经》、孔子及弟子加注“十翼”后的《易经》,以及《洪范》。
因“世历三古,人更三圣”的《易经》,传说由伏羲、黄帝、文王所创,伏羲创“八卦”之后,夏有《连山》、商有《归藏》,都是《易经》,但《连山》、《归藏》已经遗失,只有周文王的“文王拘而演《周易》”,并由周文王、周公旦加了卦辞、爻辞、彖辞的“六十四卦”的《周易》,所以后世所言的《易经》,多指《周易》。
那么中华文化元典,我知道的也就《洪范》、《周易》、《道德经》、孔子后的《易经》。其中,比较公认的,《易经》为“百经之首”,是中国古文化的源头活水。其它的,因接触有限,就不知道了。
孩子长大孝顺吗?父母要如何纠正?
答:孝顺教育既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也属于感恩教育范畴,是国学中儒学文化的一部分。而恰恰现代的学校教育,多是比较注重数理化和文史地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才是孩子考上大学的重要指标,而孝顺与否,则不是孩子考大学的必考课目。再加上孩子从小宠爱甚至溺爱的缘故,养成了孩子“自私、任性、骄横和不知感恩”等不好的习惯,那么对于这样的孩子,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及时纠偏,不好的品性修养如何纠正。本人观点如下:
一、水深有源,父母是源。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感父母之恩。
人们常说:“饮水思源,血脉相连”,就是讲一个人的生存,是从哪里来,其根又在哪?这就好比一棵树,叶茂就得根深。个人认为,当孩子长大了,或将来有了才志,就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乌鸦抬,羔羊跑乳“,说的就是感恩孝顺的道理。当孩子将来有了出息,走出曾经生养自己的亲人的时候,当孩子有了追求有了梦想远离父母的时候,就应该时时把父母亲人放在心里,时常打个电话发个信息报个平安,时常询问一下父母身体和生活情况。孩子就应该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最大限度地让父母生活放心,生活宽心,生活安心。作为孩子,无论走到哪,到哪工作,都应该牢牢地记住自己的出生地,牢牢地记住自己的家乡亲人。
二是木茂有根,亲族是根。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感亲族之恩。
人们常说:“水有来源,木有根系”,就是讲一个人的成长壮大,除了自己家人的培养,还有家族几代人共同潜移默化,共同帮衬的结果。说白了,表面上一个人的成功,是由父母从小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成人,培养成材,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免不了烙上整个家族甚至整个乡里的印记,因为那就是孩子从小生活的环境。这种生活环境里有文化,有民风,有习俗,更有孩子小时候遇到困难,邻里和家族的解困。所以,一个人将来成功了,无论如何是不能忘记家乡的族亲的,在将来条件允许时,可以为家乡父母乃至亲人们做点贡献,也算是感亲族之恩了。
三是数念有祖,六神有主。教育孩子懂得感恩,感祖辈之恩。
人们常说;“仁孝敬祖,得祖荫蔽”,就是讲一个人品性修养,无论多么成功显赫,其流淌的血,奔腾的梦,惦记的心,都有自己的祖上亲人。因为从小,孩子享受了爷爷的关爱,奶奶的疼爱,姥姥的宠爱,姥爷的深爱。孩子身上不但流淌着他们骨血,也有着他们自小培养教育的结晶。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孩子成功后,更应该尊重自己的祖辈,要经常念怀自己的亲人,要在能力范围内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和亲人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以上观点,如有不对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朋友批评指正,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庭教育理念仁孝平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家庭教育理念仁孝平等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