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 中职生即将或已经步入(中职生数量)

中职生即将或已经步入(中职生数量)

家庭教育 2024-05-17 08:25:46 161 教育网

漫画:中职学生即将进入大学。视觉中国供图

2022年3月24日,贵州遵义亳州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学系老师带领学生在羊肚菌培训基地学习。视觉中国供图

中职生即将或已经步入(中职生数量)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35%。大约65%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大约10%进入本科院校。

从录取渠道来看,相应大学单次录取比例为49.5%,3+2、五年制、中高考等直接录取比例为41.6%。约有8.9%的孩子选择普通高考。

从实习时间来看,升本科的孩子平均只有1.8个月的实习实践活动,升专科的孩子为2.7个月,就业的孩子为3.9个月。

近期,普职分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退圈之势。

针对“普通职业教育分流”问题,在刚刚过去的两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不少代表认为,由于时代发展、经济转型、社会变革、教育发展,本身,我国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育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普职分流”政策,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不少人建议,“普通职业教育分流”不应粗暴对等,而应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积极探索“普通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新模式,建立完善职业教育高考制度。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2022年2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继提出,普通职业学校分流还是有必要的,但要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多元化发展从“就业导向”转向“就业与继续教育并重”。

中职学生可以考高职甚至本科,这是有政策保障的。笔者及其团队在2020年对全国近2万名中职毕业生的抽样调查中,试图探究哪些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业,并试图提出保障中职学生继续学业的政策建议。

65%的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

笔者研究发现,继续教育已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去向。学生可通过一次性招生、五年一贯制、普通高考等多种途径继续深造。对于经济无忧、想专心读书的孩子来说,几乎不关心能否考上高职,更多的是能否考上高职,甚至能否考上学士学位。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20年全国中职毕业生抽样调查显示,近2万名样本中,就业率仅35%,约65%的中职学生考入高校继续他们的学业。在这里,大约10%进入本科院校。从升学渠道来看,单次招生和多种形式的直考是主要的升学方式。还有1000多人选择参加普通高考,与普通高中生竞争。对于坚持到毕业的孩子来说,男女生整体录取率没有显着差异,只是女生本科录取率(7.1%)略高于男生(5.5%)。

随着“职业教育高考”的推进,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本科生从职业学校扩招。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号文,明确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笔者预计,如果上述目标能够实现,2025年后全国中职毕业生直接考入本科院校的比例将大幅提升。

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立交桥已经搭建起来,中职毕业生的求学之路没有被堵塞,而是拓宽了。

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本科阶段

那么,谁会去上大学,尤其是去一所有吸引力的本科院校呢?利用全国抽样调查数据,我们能够回答。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地域影响力不容忽视。东部和中部地区差别不大。约三分之一的子女直接就业,约60%升读专科,约7%可升读本科。但在西方,44%的孩子直接就业,只有4%的孩子被录取。继续升读本科学位。西部地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远低于东中部地区,特别是升读本科的机会。从录取渠道来看,49.5%的学生考入相应大学,41.6%的学生直接考入3+2、五年制、中心学校,约8.9%的孩子选择普通高考考试。从专业看,农林牧渔业、资源环境、文化艺术等专业毕业率均超过15%。石油化工、信息技术、医疗卫生、财商等专业毕业率在5%至10%之间。其他所有专业类别均低于5%。农业相关专业定位为服务“三农”,是各专业类别中录取率最高的专业之一。

从学校类型看,区县公办学校本科录取比例最高,接近9%,明显高于省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虽然实训设备、双师型师资等办学设施与省市学校相比有所不足,但不少区县中等职业学校较早形成了具有升学核心竞争力的办学模式。

另外,从实习时间来看,升本科的孩子平均实习时间只有1.8个月,升专的孩子平均实习时间为2.7个月,就业的孩子平均实习时间为3.9个月。10%进入本科的孩子没有实习经历。没有获得职业证书的孩子进入本科学位的比例为7%,而获得一两个证书的孩子进入本科学位的比例仅为5%。

是什么原因导致实习经验少、没有职业证书、部分学业成绩低的孩子本科生比例较高?笔者认为,通用职业与专业职业的融合是最重要的原因。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明确表示,对口招生主要招收普通高中二年级或四年级学生。参加对口招生计划的孩子不从事实习,而是专注于备考。有的中等职业学校甚至设立“招生区”和“非招生区”,防止升学的孩子受到影响。另一个原因可能来自于目前中职考试组织管理上的缺陷。

由此可见,职业学校学生升学之路仍存在坎坷,职教立交桥改革仍在路上。

政策如何保障中职学生升学?

考试招生制度的公平公正是重中之重。严厉打击和纠正招生中的违规现象刻不容缓。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升学问题需要在政策层面予以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免费政策帮助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完成了高中学业,但高等教育的高昂成本,特别是失去潜在收入的机会成本,阻碍了他们继续接受教育。加大对部分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定向资助力度,让努力和能力成为中职毕业生未来选择的主导因素,才是助学政策的应有之义。

“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内容和结构比例的优化调整,与中等职业学校类型教育的特点有关。职业教育高考除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外,在大类上区分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考试。高考是接力棒,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活动将围绕这个接力棒进行重塑。部分普通高中学生在高三时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参加相应的高等教育。虽然这在个体层面上可以理解,但这也说明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存在“套利空间”。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大学(主要是本科生)。捷径。这种套利空间的形成,部分原因在于考试内容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视不够。拒绝普通高中生转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做法违背了普职融合的基本理念,不可取。但在未来的改革中,需要密切关注高中生大规模转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套利行为”,并相应调整“职业教育高考”的考试内容和结构比例。

综合评价、多元化招生的做法,将决定能否兼顾产教融合。没有职业证书的孩子读本科,实习经验少的孩子读本科。这种现象应该得到改变。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由“就业导向”转向“升学与就业并重”,录取率特别是本科升学率对学校声誉的影响不断加大,校企深度合作成为这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为。面对一些毕业生百余人的“超级中职”的崛起,一些原本擅长行业办学、学徒历史悠久的中职学校逐渐失去了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

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一些紧密服务地方行业的中等职业学校不得不调整办学定位,吸引优秀生源。而更多的优秀学生进入高等教育,这对企业持续参与人才培养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专科升本科的比例不断增加,这一机制也被传导至高职院校。很多原本深入的校企合作项目,都因优秀学生转学士而受到冲击。如何制定有利于产教融合、真正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并据此进行招生,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和责任。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