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 唐代平民家庭教育,唐代平民家庭教育的特点

唐代平民家庭教育,唐代平民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 2024-08-24 13:09:05 0 教育网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代平民家庭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代平民家庭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中央官学设的六学二馆是指什么?

唐朝中央官学设的六学二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崇文馆。这是大唐的最高学府,不过崇文馆设立于贞观十三年,在贞观十一年,长安只有一个弘文馆而已。

唐代平民家庭教育,唐代平民家庭教育的特点

隋唐时期采取重振儒术,三教并重的文教政策,在选士制度上采取科举制。唐在隋的基础上,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

弘文馆本是太祖武德四年设立,初名修文馆,属门下省。武德九年,太宗即位,始改称弘文馆,置生徒数十名,大多是皇族勋戚子弟,师事学士学习经史书法。得入弘文馆,是大唐士人的无尚荣耀,比国子监六学的学生地位要高得多了。

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国子监,置博士以教生徒。二馆指弘文馆、崇文馆。

唐代的学校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两个系统,而以官学为主。

中央官学主要是“六学二馆”,是大唐的最高学府。

二馆中弘文馆隶门下省、崇文馆隶东宫,各置学士以教生徒。中央官学主要收官员子弟、皇亲国戚子孙及外国留学生,庶族平民子弟仅占少数。

六学二管体现古代教育特征?

体现了教育阶级性的特点。因为唐代的学校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两个系统,以官学为主。中央官学主要是“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置博士以教生徒。二馆指弘文馆、崇文馆。其中弘文馆隶属门下省、崇文馆隶属东宫,各置学士以教生徒。

中央官学主要招收官员子弟、皇亲国戚子孙及外国留学生,庶族平民子弟仅占少数,鲜明地体现了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性。

宋朝读书要花多少钱?书院分国立和私席吗?

宋朝由于财政充实,各地官办学校大多不收学费,收费的官学也只是象征性的,比如收二文钱,而对实在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可以免学费。官学不仅不收费,有些学校还对学生进行补助,外地学生没有房住的,政府还提供免费食宿。

不仅官学如此,宋朝的民间学校如私塾、书院也收费低廉。因为宋朝的经济较好,民办学校即有政府补贴,又有官员、富豪捐助等,经费比较充足,校方并不指望靠学费赚钱,所以收费很低。对于贫穷读不起书的家庭,宋朝还建立了“不能养、育者,(政府)给钱养之”的制度。所以说,宋朝是中国古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朝代。

宋朝的书分官办与民办。但官办比较少,占此仅约15%左右。

明朝时期政府设置的“养济院”是什么样的机构呢?

养济院顾名思义就是收养和救济的地方,也就是古代的社会福利所,大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地府县都要设立养济院,用以收留鳏寡孤独者,每年必须给予六石米以供生活。

为了鞭策地方官落实到位,在大明例的户律里要求:凡是鳏寡孤独、无亲可依者,所在地的官府必须将其收入养济院,若发现有符合收养资格但没有被收养者,官员杖刑六十,不符合资格但需要官府依时提供物资,而没有提供或供给数目不对者,判以监守自盗的罪名。

严格来说,大明养济院的存在,并不完全和现在的养老院一样,养济院的使用范围比养老院要大得多,不止孤寡老人,包括残疾、绝户者也有资格进入,且能入养济院者是需要审核的,要进入也不是易事,需要满足至少两个要求才行:一是不能自存,一是无亲可靠。

不能自存者就是说靠自己已经无法过活的人,包括自身残疾、家中没有丁力、带子寡妇等等,无亲可靠者则是没有亲戚可以投靠了,在朱元璋刚下令建造养济院的初期,只要满足不能自存一条的人,基本都能进入养济院,可是这种社会福利是需要国库另编预算的,时间一长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到建文帝时期,就开始加入无亲可靠这一条,对进入养济院的贫民审核也严格了一些,当然原本应该给予的粮米福利也是照给,只是数量从六石米减为三石,这既是让收留鳏寡孤独者的亲戚家庭减轻点负担,也保证政府可以正常收取赋税,不至于让收养家庭负担过重,取之于民也用之于民。

自古以来,不管哪一朝代对孤寡者都是很重视的,春秋时期就有“老有所依、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的先进思想,国家要发展就必须社会要稳定,而社会要稳定就必须百姓有保障,所以自周朝开始,历代都有收养的政策和机构出台,除了明朝的养济院之外,自唐朝悲田院开始,宋朝有福田院、元朝有济众院、清朝有普济堂等。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代平民家庭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代平民家庭教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