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离不开哲学,家庭教育离不开哲学的原因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庭教育离不开哲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家庭教育离不开哲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硕士里面有家庭教育学这个专业或方向吗?
硕士里面有一级学科教育学,教育学属于我国正规研究生考试中的一个一级学科专业。
它拥有二级学科诸如教育学原理、教育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
二级学科之下,还分为诸多教育学方向,如教育学原理二级学科下面常见的专业方向有:教育基本理论与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与法学,家庭教育,德育原理等。
涵毅教育专家提醒你所关心的家庭教育属于教育学原理下面的教育学方向。
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家庭教育设在教育学部教育学原理专业下面,如果你想报考家庭教育学硕的话,你的专业就可以报考教育学原理,然后选择家庭教育方向。
如何让《弟子规》合理融入现代家庭教育观念中去?
大家好,我是文旅心通,拥有两年文化创作问答经验,很高兴回答有关《弟子规》融入家庭教育观念问题。《弟子规》作为清代传统启蒙读物,传承的是孔孟之道,播撒孝悌仁爱信,通俗易懂,让大家喜爱。
《弟子规》融入家庭教育观念贵在践行。《弟子规》不是字面理解的师徒时间的行为规范,而是古代成为士大夫、圣贤人行为标准。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做一个有素质人的行为规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决定行作用,言传身教尤为重要。现代社会面对各种利益诱惑,生活压力,大家都很浮躁,也很现实。
这就要求大人们要对照《弟子规》扪心自问,要求孩子做的,自己是否先做到呢?这点很重要,也很难,也很可怕。你自己给父母洗过几次头,洗过几次脚,无故像长辈乱发脾气。是否为了利益不讲信用,向亲戚朋友说了违心的话。一个志愿者告诉我,在学校门口,好多闯红灯是家长拽着学生抢行的,倒是小学生反过来劝家长不能这样做。大人们要放下架子,身体力行做示范,孩子们慢慢熏陶,潜移默化,就养成了良好的素质。社会要形成传承《弟子规》优秀文化的浓厚氛围。这就要社会、学校、家庭齐动员,从阅读理解开始,引导孩子读《弟子规》,解《弟子规》、尚《弟子规》、行《弟子规》。学校课堂上多讲解,媒体上多宣传。让其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慢慢融入家庭教育。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简单理解,大家有那些好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热切希望您关注我的头条号文旅心
不合适!
老子《道德经》里有句话: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你得先了解《弟子规》是什么。
这是学术界对它的定性,弟子规的风行,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这张图,是中国期刊网上搜索而得来的结果,2004年飞速增长,2008年才突飞猛进。
作为启蒙性质的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那个都比它有文采多了,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相信吗?
三字经:
复古,并不能赢得未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是复古,固守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社会要进步,需要文明融合,在文明融合的角度坚持传统文化的精髓,才可以走向未来。。
不可否认,今天的中国是学习了日本(鲁迅留学时期),学习了西欧(周恩来留学阶段),学习苏联(建国前后),学习了美国(最近四五十年)之后,依靠文明融合,赢得了今天的局面。。
在学习其他先进文明的过程中,中国集中反思了自己文明的缺点,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在当时有相当的进步意义。。
只不过经过学习,中国博采众家之长有所好转,而其他文明尤其是西方开始展现其文明中的劣势,西方开始自己的五四运动,否定自己的历史,批评自己的国父,这时国学蠢蠢欲动。。
国学是中国的根,但是不能只有国学,要以国学的哲学思考,学习借鉴其他文明优秀的知识和制度,不断的进步。。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介绍给孩子树立儒家思想的基础思想没有问题,之后也要搭配其他的课程,偏食是要误人生的。。
非常恭喜您愿意实现儒学的经典。
愿意把经典落实到实际生活之中是非常好的想法。
但是不建议您使用《弟子规》。
第一,《弟子规》是明清时期的一位落第秀才写的文字。在中华民国时期才开始流行。里面的很多思想不太符合儒学的正统观点。所以不建议使用《弟子规》作为蓝本。
第二,《弟子规》使用的是论语第一篇之中的一句作为扩展。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对他弟子的一个粗略的要求。对于其他人不见得适用。再加上《弟子规》本身又有很多误解。所以不建议以《弟子规》作为蓝本,在家中进行实践。
第三,推荐您学习论语,以论语作为儒学实践的基础。论语本身具有非常完整的严密性和操作实施性。只要把论语的第一篇学明白了,就可以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推荐。本人正在逐字逐句的解读论语内容。如果有兴趣,可以看我的头条号,里面有不少解读论语的内容。我不能保证一定是症结,但是我正在生活中实施论语的内容。
孩子学习好不好,靠自己的天性多还是家庭教育多?
我认为还是家庭教育多一些。
家庭教育是一场修行,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的精华。家庭教育之道在于中庸,中庸之道很多人达不到此境界,过于慌,过于急。父母的修行不是简单的事情,他考量的是父母的智慧、心理、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有些人职场上很成功,有些人学历很高,有些人很有钱,有些人很有权,但是这些人不一定修行深。在家中很容易暴露出粗暴、生硬、不灵活、缺乏智慧,打骂孩子等等。所以,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提升自己,自我修行是一个渐悟的过程,与灵修和禅修一样,都需要下功夫去反省、最好“吾日三省其身”。
首先,题主举的例子都是个例,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如果学学别人的方法套路就能成功,那我们都买了名人传记去研究研究,孩子们都能成功了。
其次,孩子的学习跟什么有关,我觉得跟家庭教育关系更大一些。天性可能受家庭等环境影响而改变,当然并不是说家长重视学习,各种给孩子补课辅导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视,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保护孩子的天性,允许孩子自由发挥他的天性,而在天性不足的部分,家庭教育能给之补充,让孩子的天性完美发挥出来。
当然说起来好说,具体方法步骤,具体如何去做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作为家长需要认真了解孩子,懂得孩子,多学习育儿、教育知识,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定出符合自家的方法步骤。
感谢邀请。这个问题很有意义。
咱们不说教育,单就学习来说,孩子学习好不好,家庭是不是关注的多,确实很重要。毕竟大部分孩子的天生智商差不多,真正不适合学习的孩子还是少数,更多的是家长在拼。
然而,家长关注的多,孩子一定学习好吗?你那第二个例子也说明:不一定。当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方法用错的时候,其实家长越费劲,孩子越不成器。
可别以为陪伴孩子学习就是使劲逼着他好好读书就行了,教育一个孩子好好学习,需要家长懂教育、懂心理学、懂营养学,对家长的功力要求很高。如果家长什么都不懂,又天天陪着,使劲做无用功甚至是负功,结果必然南辕北辙。
比如:孩子遇见困难了,懂教育和心理学的父母会耐心的共情孩子的情绪,等度过情绪低潮期,再有的放矢的给孩子鼓劲,帮孩子分析状况,孩子能不进步吗?同样不懂的父母,也是天天陪着,见到孩子遇见难处就开始挖苦讽刺号称激将法,把孩子怼的信心全无,孩子还能剩下多少能量面对困难呢?
至于你说的第三个例子,天天父母不管的,他不是还有爷爷奶奶吗?爷爷奶奶等于是孩子的替代父母,满足了孩子对父母之爱,父母之陪伴的渴望。当然,再好的补偿品也不如原装的,父母的高质量陪伴,对孩子是一生幸福成功的基石。
另外,孩子考上什么学校其实只是一个表象,你想知道成绩怎么样,可以打听一下他们的高考分数。毕竟这个世界上只看表象是不全面的。
天蓝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情感专家,育儿专家,专注家庭内外,出版有《陪伴孩子成长——绘画让你更懂孩子》。个人公众号“天蓝姐”,头条号“心师天蓝姐聊家事儿”,关注我,帮助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庭教育离不开哲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家庭教育离不开哲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