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指南(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李云书关晓普
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外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7月8日,在国家博物馆成立11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深专家回信,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110年了,时光飞逝。国家博物馆的历史,就是一部传承文明之火、延续精神血脉、彰显文化自信的历史。这也是一部见证民族复兴、国家强盛、文明辉煌的历史。正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发所说:“当我们去国家博物馆看中国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历史的中国、一个发展的中国、一个奋斗的中国、一个奋斗的中国。”未来。”
中国公共博物馆的旗舰和展示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殿堂,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可以说是‘天下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乘风破浪会有时’”……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定话语犹在耳边。
一个忘记本源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这从大国对历史的关心和重视中可见一斑。
“京城四面八方看,文物司不能废。”1912年6月,在时任教育部长蔡元培的倡议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准备在北京设立博物馆。鲁迅建议选国子监为博物馆地址。1912年7月9日,“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事业开始。1926年10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观众统计表显示,开馆首日,该馆接待观众超过4万人次。
1949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人面鱼纹彩陶盆、红山玉猪龙《新青年》、四羊方尊等一批经典文物从全国各地调入博物馆。全国77家文博单位支援文物3万余件。一位老专家回忆说,“当时强调的是,全国上下一盘棋,博物馆需要什么东西,他们就列个清单,中央开函调拨文物。”当他们去那里时,他们会把它拿回来。通常他们会打开柜门说,“你可以拿走它。”故宫已支持了二十多件,全都是一级文物!”
“琉璃砖来自广东,花岗岩来自山东,大理石来自东北和湖北,铜门钢窗来自上海。建筑工人历时293天,建成一座汇聚世界各个角落精华的新博物馆。1959年8月,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落成。从此,“中国通史陈列”和“中国革命历史陈列”成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经典。博物馆世界。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博物馆也焕然一新。引进了一些科技手段。1985年至1990年,工作人员利用X射线探伤、金相分析等手段对后母戊青铜鼎的铸造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其实际重量为832.84公斤。一些看似“未经雕琢”的物品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比如一本上海女工的流水账,记录了自1965年以来35年来家庭的收支情况。
200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建立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3月,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展览面积近7万平方米,共有48个展厅。设有“文艺复兴之路”和“古代中国”两个基本展览,以及专题展览、国际交流展览和临时展览等十余个类别。
从开馆时的9名馆员、1万多件藏品,到今天藏品143万多件,中国国家博物馆已成为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国家博物馆。它不仅是中国公共博物馆的旗舰,也是中国最大的公共博物馆。它是展示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宫殿,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让博物馆里的文物“转动”、“聪明”、“动起来”,让古老的文物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太神奇了!展柜的玻璃竟然是触摸屏。”在新推出的“继后流光——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展厅里,新鲜的体验让观众惊叹不已。
无论是千金耙地遗址、西屋城墙遗址等图文,还是炭窑模型、兽骨坑模型等视频内容,观众只需轻轻触摸展品前的玻璃,一切尽收眼底。各种信息。这当然不是普通的玻璃,而是由六块55英寸透明OLED显示屏无缝拼接而成,通过交互式数字体验让古老的藏品复活。
不仅如此,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即可近距离、多角度观赏文物。你可以把陈列柜里静态的、仓库里密封的、过去消散的历史“握在手里”,360度观察每一个事件。时间在一个地方留下的细节,让你沉浸在文物之美中。
国家博物馆数据管理与分析中心主任李华彪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博物馆在创新展览展示方面主要引入新媒体、虚拟现实、体验式互动展示等技术。
例如,国家博物馆将《红楼梦》文化展中的藏品《大观园图》进行组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古今时空的交接。观众可以通过VR眼镜“穿越”到画面中的场景,身临其境地体验“四美钓鱼”和“寒香云”。《醉卧牡丹吟》和《感悟深秋弹琴的悲伤往事》似乎与金陵十二钗共存于同一时空。这不仅是观众欣赏这幅处女作的有趣媒介,也是在虚拟空间中动画化静态图像的有益尝试。
历史文化保护强调“保护”而不是“保存”。如果文物只是“藏于紫禁宫”或“写于古书”,又怎能有持久的生命力呢?在李华彪看来,传统博物馆如何“唤醒”数量庞大的现存文物,盘活文化资源,是当前文物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家博物馆的答案是让馆内文物“转动”、“智能”、“动起来”。
“到场。国家博物馆建立健全馆际文物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借阅藏品和重要巡展正规化、制度化,让更多文物出库、走上展览线。“十三五”期间,国博会共推出各类展览210余个,社会反响强烈。去国博会观展已成为社会新趋势。
变得“聪明”。国家博物馆大力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智慧博物馆,有效推进馆藏数字化建设,实现文物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移动”。国家博物馆成立了“文化和旅游部藏品资源活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加快文物活化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不断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加强文物与文物活化的互动。观众与文物,让古老文物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综合统筹文物数据资源研究、展示、解读、传播,探索文物活起来的新模式。
徜徉在“中国古代展”里,从元谋人的牙齿、甲骨文、编钟,到古籍、字画、碑拓、货币、家具、服饰服饰,无一不展示着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慢慢走过“复兴之路”,从林则徐的奏折、严复翻译的手稿《天演论》、孙中山研究医学用的显微镜,到第一个中文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开国大典升起的五星红旗、北京申奥的签约笔,都再现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不屈历程……在COVID-19疫情期间,国家博物馆汇总了181条展览信息、60多个虚拟展厅、50多个相关视频,并推出40多个线上展览,观众“线上”游馆,仅2020年在线观看人次就超过2亿人次。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深化不同层次文明对话,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见证者的重要收藏机构,理应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阵地。
近年来,国家博物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化不同层次文明对话,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我认为国家博物馆最重要的使命就是通过展览塑造系统、立体、完整的中华文化形象。中国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前景光明。国家博物馆的展览不仅要展示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发展,更要展示中国的进步和中国的未来。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发在《紫荆》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
为此,国家博物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进一步广泛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一系列探索。
7月6日至11日,国家博物馆携手20多个国家的国家级或国外知名博物馆以及国内多家博物馆云集,共同举办主题为“手拉手”的全球博物馆藏品展。共享世界文明之美”在线接力。
作为线上转播的第一站,国家博物馆推出了主题为“从文本看中国——解析中华文明的基因与密码”的直播。直播精选了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王令中人谢天牛骨、大竹鼎、《纪事》竹简、金关纸和西夏文字《吉祥遍至口合本续》等5件精选藏品,综合运用了多种数字虚拟技术、8K拍摄和高清呈现等,用动画特效生动地阐释藏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让文物苏醒从历史中走出来,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
“国博会是国家的文化客厅,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在本次110周年系列活动中,来自五大洲33个国家的近百位合作伙伴参与其中。”活动中,为全球观众呈现了精彩的节目。”国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已与近百家国外博物馆建立了不同层次的联系,并发起或积极参与了上海合作组织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等国际博物馆组织的工作。博物馆联盟、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定期与日本、韩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会谈、交流和展览。同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理事会、国际保护濒危文化遗产基金会等多个国际组织的各项活动,对全球治理的参与不断增强。
在促进文明交流对话方面,中国国家博物馆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国国家博物馆优秀展览走出国门,在法国凯布兰利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新西兰、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和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引进国外优秀展会。在很多爱好者眼中,国家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大英博物馆百件文物中的世界历史”展览、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特别分享——”展览历史和蒙古国家博物馆等12家国外博物馆的《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展》等都成为难忘的回忆。
“看到《王后的竖琴》就在我家门口,我心里高兴极了。五年过去了,想起来还是很兴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二学生徐志然告诉记者,他是国家博物馆的“超级粉丝”。当有新的展览时,我们总是第一个去那里。“我们从不同的历史维度和学术视角,对东西方文明的比较、融合和相互影响进行了深刻而有益的讨论,受益匪浅。”
“这些展览已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分享世界文明之美的平台。”王春发说。
增强文化自信,为国家大计贡献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石。中华五千年文明如星辰般璀璨夺目。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自信和自豪的深厚根基。
“推动文化走出去,不仅是延续民族血脉、弘扬民族精神、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促进各国交流互鉴的需要。文明,增强国际话语权。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职责。责任和使命。”王春发去年8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博物馆该如何做好工作,发挥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
“事实上,文物之美只是器物之美。只有将文物纳入展览,才能准确把握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才能充分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只有展现细节与参天大树的关系,展现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真实关系,真实呈现中华文化的整体形象,才能获得坚定的文化自信。”王春发对此深信不疑。
去年5月,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下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号文件,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成为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加,文化博物馆活动越来越精彩。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博物馆业不仅实现了每25万人拥有一博物馆的发展目标,而且在免费开放方面也呈现进一步进步,增加文物保护能力和公共服务效率显着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全国范围内,博物馆活动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让人们更加便捷、深入地触摸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我们需要在国际上表达,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贡献,从全球化的角度看中国的现状,从世界的角度捍卫中国。中国的文化博物馆机构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自信的姿态与国际博物馆同仁沟通互动,参与国际文化传播,推动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王春发提议道。
相关资讯
-
国家不让做教育培训,国家不让做教育培训的原因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家不让做教育培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国家不让做教育培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2021年…
2024-12-27 04:24:02 0
-
家事国法家庭教育,国家立法家庭教育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事国法家庭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家事国法家庭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家事(丑)能不…
2024-10-18 23:56:29 0
-
国家教育监管机构,国家教育监管机构有哪些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家教育监管机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国家教育监管机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管教育局的是哪…
2024-10-08 06:45:23 0
-
国家监管教育培训,国家监管教育培训中心官网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家监管教育培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国家监管教育培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成人培训属于哪…
2024-10-07 13:42:11 0
-
国家双减教育机构,国家双减政策 培训机构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家双减教育机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国家双减教育机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双减双升教育政…
2024-10-07 05:23:2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