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机构 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怎么样啊(中国职业教育2035)

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怎么样啊(中国职业教育2035)

教育机构 2024-09-30 08:38:58 549 教育网

2023年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如何?文章来源: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时间:2024年1月29日09:23:55|微信扫一扫:分享点击微信“发现”扫一扫

使用二维码将本文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怎么样啊(中国职业教育2035)

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2024-01-2909:23:552023年12月28日发布《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质量年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新波代表课题组发布了《质量年报》的具体内容。

自2012年起,教育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委托相关部门编写中等职业和高等职业教育年度质量报告。2020年起,教育部职业教育司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中国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此次最新的《质量年报》,共有来自80所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85人参与了撰写和起草。

用王新波的话说,2023年《质量年报》呈现出时代性、创新性、综合性、典型性四大特征,展现了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更加充分就业、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拓宽多元化招生的亮点。今年从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专业知识融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专业支撑“一老一小”服务人口高质量发展、传承技术技能和工艺实践。

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取得空前发展,《质量年报》不回避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办学条件不足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构成挑战;二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性别适应提出了新的挑战;三是人口变化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提出新挑战。

正如《质量年报》所要求的,职业教育既要抓住“潜力很大”的历史机遇期,又要面对“空间很大”的现实差距,值得思考和关注。

数字化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新方向

2023年的《质量年报》,序言第一句话让人松了一口气,“世界的变迁,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变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2022年末,我国总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60。人口规模、结构、迁移、红利转化等变化,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据《质量年报》了解,面对数字化浪潮,职业教育战线着力打造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已聚集各类资源556万,访问量超过30亿。数字化正在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新方向。

2022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首次明确了97个数字职业。

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2022年,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正在探索如何将数字技术融入实际教学场景,完善“职班赛证”综合教育模式,让技能培训贯穿全过程。教育和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上海工业技工学校与国有企业合作,共同探索“互联网+”、“智能+”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新形式,打造“5G+智能实训黑光工厂”,采用三项数字化技术三维动画、虚拟仿真、MR构建互动教学资源,使学生可以通过UI交互,离线或在线学习课程并直观地理解抽象教学内容,显着提高教学效率。

在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分类培养教育模式,打造人才与岗位匹配大数据分析平台,开发“职业能力测评”、“成长画像学习导航”和“智能精准用工”三大体系。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文道军介绍,学校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逐步培养适应实际的AI体验、有趣的编程、熟练的技能。相应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和身心水平。制作、5G+MR科普等模块构建“模块化+进阶”的课程体系。

“2022年职业教育最大的非凡之处在于,职业教育地位更加凸显,垂直一体化体系打通。”“《质量年报》”项目负责人、中国教育科学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宗成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

职教“走出去”成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名片”

2022年,全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889个,招生81563人。我国发起并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鲁班工坊”引领的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已采用4148项国际课程标准。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埃及鲁班工场提供一系列定制化专业虚拟仿真软件,同步建设当地校内实训基地,开发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鲁班工场数字化转型,探索建设鲁班工坊高中通过专业教育培训体系,埃及鲁班工坊(开罗高级维修技术学校)3+2鲁班工坊项目已纳入埃及国民教育体系。

安徽省高职学校积极服务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翻译等服务和资源。湖北省高职学校建设“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实训基地,携手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千里马等湖北企业“走出去”机械供应链有限公司提供“走出去”项目。精准培养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在帮助企业参与国际产能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规模上来说,我们有很多职业学校参与。另一方面,我们创造了独特的模式,包括鲁班工坊、墨子工业工坊和如此以来,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日益凸显。”宗诚说。

助力更充分就业,职教优势独特

在拥抱时代浪潮、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同时,职业教育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才培养。

今年以来,职业学校也在逐步完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的考试招生制度,探索多元化招生模式,为有意愿、有条件的学生提供多元发展路径,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横向融合。

2022年6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海南科技大学等本科高职院校将陆续举行毕业典礼和学士学位授予仪式。我国职业教育迎来首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仍有巨大潜力。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在促进更加充分就业方面也展现出独特优势。

职业学校立足区域、行业特点和优势,通过“企业走访、岗位招聘”等渠道,深入了解当地行业龙头和中小微企业的就业需求,大力培养人才培养适应企业一线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引导学生到制造企业、基层一线等人才紧缺领域就业。截至2022年8月,全国1388所高职院校2773名书记、校长共走访用人单位12.16万人次,学校平均走访企业82家,为毕业生争取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

此外,职业学校学生具有较高的就业资质。数据显示,2022届中职毕业生就业匹配率为75.14%,高职毕业生就业匹配率为70.56%,较2021届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职业学校毕业生已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力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是技能培训。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培训机构密切关注重点制造领域、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扎实开展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养学生应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岗位转移的能力。

数据显示,围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以及制造业、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228万人次,社会职业技能培训616万人次。进行了培训;2022年,全国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数超过1100万人,比2021年增长80%以上,考核聘用技师、首席技师近500人。

“职业学校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宗诚说道。

新技术冲击带来新挑战

《质量年报》还提到,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演进、交替突破、科教融合的迫切要求,对职业教育专业发展、资源建设、学校治理能力提出新挑战。

据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数字人才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这意味着职业教育数字人才供给、高水平数字技术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供给“不能有效满足数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供给不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新常态,职业学校治理能力难以应对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新变化。尤其是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还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壁垒。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宗诚感慨道。“建设在跟上,但应用还不够。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思维方式也需要重点培养。”

针对这些挑战,温道军表示,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在建设技能型社会背景下,不断探索高职院校的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教育模式,“推动教育纵向一体化”层次分明,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影响力。”辐射效应”。

《质量年报》还提到,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但职业学校基础薄弱,历史债务大,投入总量不足,办学条件总体较差,仍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3年5月19日召开的“高水平学校和专业群建设”研讨会上,主题报告显示,与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核心教学条件、监测指标相比,全部合格中职院校仅占10%。学校占四分之一,高职学校仅占五分之一。

2022年11月2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制定下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号文件,明确了职业学校达标办学目标任务,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提出年底前到2023年,80%以上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关键监测指标全部达标,2025年底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正式实施。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明确国家鼓励多层次、多形式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认知度,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三、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保障制度和措施。

“国家立法到位后,各地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落实到地方。现在,山东、天津等地已经陆续出台了职业教育条例,这些都是具体落实的措施。”宗诚说道。

在人口负增长时代,可以预见的是,受教育年龄人口的减少将对一些办学条件不足、教育水平不够、缺乏人才的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竞争力和吸引力。下一个历史阶段,如何实现人口红利转型,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大工匠的战略要求。

作者:张淼

主编:吴汉伟杨柳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文字、图片及音视频稿件,版权归本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同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转载出版。经本站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规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站所注明的文字、图片等来自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教育和科学研究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若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电话或信件联系作者。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