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机构 双减后中考命题导向(双减下的中考)

双减后中考命题导向(双减下的中考)

教育机构 2024-08-30 15:54:51 746 教育网

“双减”政策出台后首次中考如何应对?

4月6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力争2022年实现省级统一命题,各地拨打按照“两考合一”“兼顾毕业和升学”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对中考试卷考试时长、容量、难度等提出规范要求。

双减后中考命题导向(双减下的中考)

通知明确,严禁高中课程、学科竞赛、校外培训内容进入中考试题。

“两考合一”考什么?

作为“双减”后的首次中考,题型范围是家长关注的焦点。

那么如何才能符合“双减”的精神和要求,用更科学的方法来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呢?

对此,教育部特别强调,各地在开展中考命题工作时,必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命题。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要求,坚决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不得超标命题和随意扩大、压减考试内容范围。

同时,严禁将高中课程内容、学科竞赛试题以及校外培训内容作为考试内容,确保依标命题、教考衔接。

此外,各地试卷难度设置也必须遵循科学原则。各地拨打按照“两考合一”“兼顾毕业和升学”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对各相关学科中考试卷考试时长、容量、难度等提出规范要求,科学合理设置试卷难度,既要防止试卷过难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也要避免试卷过易难以体现区分度。

教育部指出,各地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卷结构。减少记忆性试题,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坚决防止偏题怪题,促进有效考查学生综合素质。

事实上,从当前中考趋势来看,引入并加强美育、体育考核,已成为各地探索的新变革。以北京地区为例,中考体育的改革正逐步落地,分数将逐步增至70分,并分为过程性考核与现场考试两部分。

“在当前高中普及的情况下,淡化中考的选拔功能是未来的必然方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淡化中考选拔功能的同时,将更加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如果学生达到了要求,他就有上高中的资格,这是未来应该发展的方向。”

力争省级统一命题

本报记者从教育部网站获悉,今年中考将在省级层面积极推广。

根据教育部通知要求,尚未实行省级统一命题的省份,特别是辖区内地级命题单位的省份,存在命题管理不完善、条件保障不足、命题不足等问题。命题人员数量多,命题质量低,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力争2022年实现省级统一命题,确保命题质量。

不符合条件的省份,要研究提出加快推进省级统一命题的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到2024年实现中考省级统一命题。

“统一命题主要是为了规范中考命题。”褚朝晖表示,主要是在一个省范围内用统一的标准来设定要求、评价学生。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的要求几年前就提出了,但在过去的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教育部此次重申这一点,也是进一步落实过去未实现的需求。”楚朝晖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还明确表示,各地要强化对试题的政治性审查,引导学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体来说,各地要建立试题政治审查制度,加强对各科目特别是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等学科试题的政治性审查,重点审查试题选材的价值导向和材料使用的严谨性,杜绝出现国旗国徽图案使用不规范、国家地图版式不完整、不尊重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等问题,确保试题正确的政治方向。的监督

命题人怎么选?

通知显示,针对2022年中考,教育部不仅对中考出题内容和方向进行了周密安排,而且对中考考生的选拔也提出了严格要求。问题。

具体来说,各地需要按照政治坚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的要求选拔各学科候选人,确保符合国家“每个学科命题组原则上不少于5人(含至少2名试题审核人员)”基本要求。”要求

其中,提案人应拨打优秀学科教研员和初、高中骨干教师为主,并积极吸收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的专业人员。严禁命题人员参与考试辅导材料编写和校外培训活动。

在命题管理规章制度方面,各地要严格规范命题程序,改善现场条件,加强安全保密,确保命题工作顺利开展。各地要加强对命题人员的培训,严格执行工作纪律,签订保密义务,明确命题工作责任。

另外各地需要拨打坚持试题命制人员和审核人员分离,加强试卷政治性、科学性、技术性、程序性审查和学科交叉审查。要认真做好阅卷工作,建立主观性试题“一题多评”制度和试卷抽检复核制度,确保阅卷质量和公平公正。

记者丨程明杰赵博宇

图片来源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依图网、视觉中国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