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机构 多人被判刑 教育部发布预警通知怎么写(多人被判刑教育局)

多人被判刑 教育部发布预警通知怎么写(多人被判刑教育局)

教育机构 2024-08-29 09:24:15 59 教育网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23年高考临近,广大考生正在积极调整状态,从容有序备考。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受经济利益驱使,散布与考试相关的虚假信息、兜售、制造焦虑,甚至实施诈骗、诱导考生考试作弊。严重扰乱考试招生秩序。为此,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郑重提醒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诚信考试。1.高考组织作弊逃不开法网恢复【案件】2020年高考前,考生朱某某、温某(另案处理)讨论组织考试作弊。朱某某提供试题,文某负责寻找“枪手”,共同出资支付“枪手”做试题的费用。考试过程中,朱某某携带手机进入考场,拍摄试卷照片并发送给“枪手”。“枪手”回答问题后,将答案发给抄袭考生。参与者和组织者很快就被抓获。考生朱某某因组织考试作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向考生提供试题及答案”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在高考、考研等国家教育考试中组织作弊的,直接视为“情节严重”行为,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但不七年以上并处罚款。【温馨提示】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会同教育部门,持续保持高压严厉打击各类考试违法犯罪活动。提醒广大考生,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知法守法,不要一时糊涂,终身遗憾。2、“李鬼”变“李逵”困难,以身试法不可行【案例】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设计类专业统一考试某省,两名诈骗犯找了一名大学生来代替一名候选人。高某被警方抓获。组织考试作弊的两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8个月和3年2个月;一名参加考试的大学生因代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个月,缓刑1年。【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顶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考”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温馨提示】近年来,一些新技术手段逐渐运用到国家教育考试管理中,严防替考等舞弊行为。虽然考试可贵,诚实更可贵,但不要轻信不法分子的诡计,以免上当受骗。请勿替他人参加考试或让他人代您参加考试。如果你一意孤行,你最终将“承受后果”。3、躲避安检带手机,考试作弊毁前程【案例】2022年高考期间,一名考生躲避安检,非法携带手机进入考场。考试开始后,他把试卷拍下来发到QQ群里寻求答案,但没有成功。按照有关规定,对违反规定的考生将严肃处理。【规定】高考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教育考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明确规定,考试过程中使用通讯设备的,视为考试作弊,其报考的科目成绩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携带、使用作弊设备、材料,情节严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年以上但不超过三年;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温馨提示】近年来,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部署打击高考手机作弊专项行动,让手机“带不进去”、“不能用”、“无法传送出去。”

高考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将在标准化考场、全视频监控下,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考试结束后,考场内的录像也将进行集中审查,以确定每位考生是否存在违规违纪行为。考生应自觉遵守考场规则要求,服从考试人员管理,拒绝携带手机等违法违禁物品,遵守考试纪律。考试失利没关系,失去生命就得不偿失了。4.虚假宣传不可信。没有“馅饼”,只有“陷阱”。考试出题由专家授课、提供精装套餐、某位学生考上名校……这样的宣传文案和招生广告经常出现在各种考试培训机构中。在招生宣传中,很多家长都相信了。从公开的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宣传、违法广告典型案例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的多元化、泛化问题。捏造教育教师能力和水平,过度夸大和宣传教育培训效果,借用学生和受益人名义进行虚假宣传,成为培训机构诈骗的常用伎俩。【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明示或者默示的升学、通过考试、取得学位或者资格证书的保证,或者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对教育或培训有效性的隐性保证;(二)明示或者暗示有关考试机构或者其工作人员、考试命题人员参与教育培训的;(三)使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人的名义或者形象提出建议、证明。【温馨提示】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材料,其储存和运输受到极其严格的管理措施。各种培训机构不可能保证考生“保底”,也无法提供“真题”,更不可能花钱买文凭。考生切不可听信虚假宣传,上当受骗,造成财产损失,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5、以“人气帖”为噱头吸引眼球,不允许涉及考试的“恶作剧”【案例】2022年高考数学科目考试后,有网友晒出部分试卷图片,被怀疑泄露的测试题。经公安机关调查,发现该帖子为“趁势”而被恶意编辑。考试前,他在相关平台上发布无关帖子,占据空间,考试结束后又用试卷内容替换原来的内容。发帖时间仍然显示为考试前,造成考试前试题泄露的错觉。还有个别考生在网上发帖声称“考前押考题”,这也是考后恶意编辑的“陷阱帖”。【提醒】律师专家提醒,考生如果恶意发布此类信息,除了违反考试纪律外,还涉嫌违法,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犯罪。培训机构或者其他人员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发布“作弊帖”、编造考前可获得的试题信息或者“押真题”等方式,骗取较大数额公私财物的,这涉嫌诈骗罪。考生切不可取悦他人,最终“愚弄”自己。来源:教育部网站主编:赵小倩主编:宋邦灿RECOMMEND推荐阅读金与正批评!

多人被判刑 教育部发布预警通知怎么写(多人被判刑教育局)

找出原因!此人已被控制

“中国军队不惧怕任何对手,无论付出什么代价!”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