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机构 中国高考历史沿革(中国高考历程)

中国高考历史沿革(中国高考历程)

教育机构 2024-08-08 20:45:59 955 教育网

新中国成立以来,已举办近60次高考,报考人数达2.3亿。

这2.3亿份青春与梦想,创造了中国高考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

中国高考历史沿革(中国高考历程)

1949年:高等院校独立招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就被提上日程。

但当时仍沿袭民国旧制,高等院校独立招生。

当时比较著名的大学有国立南京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1952年:新中国第一次统一高考

新中国成立后,一切准备就绪,即将重焕生机。

直到三年后的1952年,才初步实行全国统一高考,统一命题、统一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高考定于每年8月15日至17日举行。它一直使用到1966年。

1952年的高考,是迄今为止录取率最高的一次。

你没看错,这是2018年迄今为止录取率最高的一次。

报名人数7.3万人,录取6.64万人,录取率91%。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2016年最高录取率仅为82%。

当然,受限于历史因素和报考人数,这样的录取率对比意义不大。

1952年高考准考证

1952年清华大学录取名单

1977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1977年是新中国历经磨难、终于迎来曙光的元年。

今年,恢复高考的消息,点燃了全国无数有志青年的激情和斗志。

1977年8月4日上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科教工作座谈会,作出“恢复暂停10年的高考”的果断决定。他还表示,“今年一定要下定决心恢复高考”。

紧接着,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会议,决定恢复中断10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通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招生。

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或返乡的知青、转业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高考定于1977年12月10日举行。

从时间上也可以看出,这次高考非常仓促。

1977年的高考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1977级学生于1978年春季入学,1978级学生于秋季再次入学。两次入学仅相隔半年。

因为候选人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

1977年高考也成为新中国高考历史上录取率最低的第一届。共有573万人报名参加考试,但最终只有27万人被录取。

但这次高考的意义在于,中央向当时国家的年轻力量发出了信号。国家一切已恢复正常秩序,国家将积极、公平地选拔和培养人才。

1977年高考准考证

1977年的考场

事实也证明,1977年恢复高考,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储备了许多优秀人才。

其中比较著名的,比如——张艺谋,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高考后开始首次招生。经过曲折的奋斗,张艺谋破格考入北京电影学院。

例外是因为当时规定高考年龄上限是22岁。

之所以破格录取,是因为张艺谋当时已经拍摄了大量优秀的摄影作品。

据说,他买海鸥相机的钱是卖血赚来的。

他通过多人将自己的相册和亲笔信寄给时任文化部部长黄震。得到部长批准后,他得以考入北京电影学院。

另一个例子是俞敏洪。

俞敏洪在演讲中经常提到,他参加了三次高考,最终考入了北京大学。这三次分别是1977年、1978年、1979年。

另一个例子是易中天。

喜欢听易中天老师讲课的人应该知道,恢复高考那年,易中天在一所中学当老师。

听到恢复高考的好消息,易中天感觉未来充满希望,立即决定报考。

但后来我转念一想,这是不对的。如果我在1977年参加考试,我就会和我自己的学生在同一个考场。有点尴尬,干脆第二年再考一次,直接报考了武汉大学研究生。

完成学业后,易中天留在武汉大学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2006年,他凭借百家论坛《易中天品三国》一炮而红,成为著名的学术明星。

还有一位更厉害的,现在妇孺皆知。

他就是现任国务委员兼外教部部长——王毅。1977年,他参加高考,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

并且通过努力,他一步步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他在外交上用强硬的言辞让外国看到中国的不同态度。他还被称为“国民男神”、“最帅外交部长”。

1979年恢复高考后,高考日期首次定为每年7月7日至9日,一直延续到2002年。

1982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

抱着“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怎么办”的态度,马云第一次高考就报考了北京大学。

结果,我数学考试只得了1分,没及格。

马云高中时照片(右一)

马云高中时照片(右一)

第二年,马云再次参加高考。这次他的数学成绩比第一次有了质的提高。比第一次提升了19倍,也就是19个点。

于是,他又失败了。

如果马云此时放弃、妥协、向命运低头。

对于我们来说,有缺点也有优点。

缺点是我们会少一个爸爸。

好处是我们不用再还钱了!

可以安定下来还还白条,360白条,花钱,微利贷,各种银行信用卡!

当然,他最终并没有放弃,在第三轮毅然选择参加高考,并且通过了。准确的说,他是转学到杭州师范大学外语专业的。

一代商业奇才开始在杭州扎根。

1986年:高考第一代图腾——黄冈中学

随着我国高考逐步走上正轨,教学、考试、阅卷、招生逐步走向规范。

中国高考圈第一代图腾开始出现。

是——黄冈中学。

1986年高考,黄冈中学的气势达到顶峰。高考录取309名学生,录取率高达91.4%。

这是30年前的事,当时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仅为29.8%。

不仅如此,1986年,黄冈中学还招收了湖北省文理尖子生。

从此,黄冈成为高考旗舰,黄冈式试卷、辅导书风靡全国。

黄冈的助教被称为“偏、难、怪”。他与核心人物王厚雄一起,成为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高中噩梦。

也正是从那一年起,黄冈的助教和这个叫王厚雄的男人开始称霸中国高考助教行业长达20多年。

直到2008年,首都师范大学和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新版高考助教《5年高考3年模拟》,黄冈助教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992:专业和工作对应问题

今年,刘强东成为江苏省宿迁市高考状元。

按照他当时的成绩,去清华大学是没有问题的。

但据说他毕业后想当官,造福当地百姓。

我还听说老爷长大后可以当官。

所以我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入学后,刘强东的学长后来告诉他,社会学与政治无关,社会学是人大就业率倒数第二的专业。

也就在这个时候,刘强东后悔了,意识到自己太草率了,想当然了,但他还是要读自己选择的专业。最坏的情况就是完成学业,不再从事相关工作。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他没有从政,也没有从事社会学相关的工作。

在外企工作两年后,我开始创办京东。

刘强东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职业和工作是可以无关的!

近两年来,关于专业是否应该与就业挂钩,存在不同的争论。

这种争论的另一个意义常常涉及到:你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有用吗?

从2018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只有13.8%的人有完全对应的专业,而54.9%的人与之无关。

可见,专业对口不再是大多数人找工作时的考虑因素,也不再是很多企业招聘人员时的考虑因素。

1994年:大学开始收取学费

1994年的高考改革对考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想今年高考考生心中最大的感慨应该是:妈妈为什么不早一年生下我?

今年之前,大学生被视为“皇帝弟子”,包吃住,不收任何学杂费。国家资助你直到毕业,毕业后给你分配。

但从1994年开始,一切都变了。

今年,原国家教委发文,不再根据国家任务招生计划和调控计划划定录取分数线,实行统一录取分数线和收费标准。毕业后,国家不再统一分配就业岗位,即所谓的“统一招生”。

当年,37所重点高校试点统一招生收费制度。

于是,高校开始逐步探索“学生自行向学校缴纳部分培训费,大部分毕业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新机制。

到1995年,全国已有242所高校实行一体化招生,占当年招生计划总数的30%。

1996年,全国高校开始正式实行招生“统一”,取消自费生招生。“自费生”逐渐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2000年以后,师范院校和专业也开始收费,统一招生改革彻底完成。

也就是说,从2000年开始,中国就没有免费大学了。

1999:大规模扩招

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计委、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招33.7万人。当年,使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达到160万人。

因此,1999年的高考录取率比1998年有了明显的提高,从34%直接飙升至56%。

也就是说,从1999年到2015年,我国大学录取人数开始逐年增加,从1999年的16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700万人。此后,2016年到2018年的录取人数基本稳定在700万左右。

大学的梦想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慢慢变得触手可及。

2001年:高考进一步开放

今年,高考取消了考生“未婚、25岁以下”的限制,各个年龄段的考生开始出现在高考场上。

2018年,88岁的王霞参加高考,成为中国高考史上年龄最大的考生。

王霞参加高考

2003年:678,录取

从今年起,教育部决定将高考日期提前一个月,固定在每年的6月7日、8日。

快来告别炎热的夏日吧。

其次,678与“承认”谐音。在残酷的高考竞争中,这对于很多学生和家长来说或许是一种简单的安慰。

中国人正在寻找好运气。

2005年:高考移民状元梦想在清华破灭

今年,湖北学生李阳以897分成为海南省理科状元,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满分900分,他得到了897分。从得分来看,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科学得分王。清华、北大让他选。

但成绩出来没多久,他就被告知没有资格申请第一批本科院校。

因为他被海南省教育厅列为“高考移民”。

根据海南省2002年公布的政策,凡是学历不满两年的高考移民,一律不能报考第一批本科院校。然而,李阳在海南的学籍距离两年仅剩一个月,因此他的第一批本科院校申请被取消。资格。

2005年的海南,像李阳这样的“高考移民”也不例外。

据教育部门统计,当年,来自湖北、浙江等9个省份的9600余名考生来海南参加考试。

当时,海南考生仅有5万人。海南几乎五分之一的考生是“高考移民”。

这么多“高考移民”从何而来?

为关心边远落后地区人才培养,实现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解决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高考实行不同录取分数线政策,即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划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教育强省份的考生可以通过到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参加高考取得更好的成绩。

例如,一个在江苏只能参加普通一级考试的学生,可能有机会在甘肃通过985考试。

相当于参加江苏高考只能去常州大学。如果去甘肃高考,可以去南京大学。

差距如此之大,高考困难地区的有能力的学生和家长当然会想移民参加高考。

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以及各地出台相关政策,但“高考移民”问题却长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2015年,一篇题为《内蒙古清退1465名“高考移民”部分为党员干部子女》的文章在网络疯传,让人们再次认识到高考移民问题依然十分严重,高考的公平性始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不过,教育部打击“高考移民”的决心却从未松懈。

就在上个月25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加强高考报名审核,严查“高考移民”。相信在群众的监督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严格命令下,“高考移民”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

2016年:史上最严高考

高考是很多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维护高考公平,国家也在不断强化反作弊措施,从“人防”升级为“技术防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2015年,国家教育考试作弊行为被纳入刑法。

第284条明确规定:“组织依法规定的国家考试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由此,2016年高考被社会批评为:“史上最严高考”。

高考:不公平中的公平

其实写到这里,中国高考史上的重大事件已经基本涵盖了。

近年来,中国各地的高考确实处于改革浪潮之中。但与1977年恢复高考、1994年合并改革、1999年大规模扩招相比,这些改革显得有些势不可挡。冷静的。

作为参加过两次高考的人,我多少有些相信高考。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段对话。有人批评应试教育和高考。

还有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代替高考,让每年近千万的学生,无论出身如何,都有同等的相对公平的进入大学的机会?

男人想了半天,没有答案。

确实,每个人其实从一出生就面临着不公平。

有的人生活在富裕家庭,有的人生活在贫困山区。

某人的父亲可以花费近千万为女儿购买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我有孩子,但即使是常年见到父亲也是一种奢侈。

但这些人,无论他们来自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无论他们的父亲是老板还是农民工,当他们面临高考时,他们都是公平的。

在此背景下,如果没有高考,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就没有机会与富裕家庭的孩子进行比较。

甚至可以说,高考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战胜富裕家庭的孩子的唯一机会。

所以,尽管还不是绝对公平,但仍然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如果没有它,社会可能会变得更糟。

所以,如果可以的话,请对高考抱有敬畏之心。

也祝愿后天参加高考的同学们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文章最初发表于公众号“七七桃”,一个立志把一切小损失变成小祝福的公众号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