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机构 年轻人在船厂适合干的(船厂打工)

年轻人在船厂适合干的(船厂打工)

教育机构 2024-09-26 14:42:11 655 教育网

20多年过去了,44岁的戴振涛仍然记得初中毕业前做出选择时面临的困境:以他的成绩很难考上高中,只能去读高中。如果他想继续学业,他可以选择技术学院。

“那时候,当工人在人们眼里已经不再被认为是一份好工作了。”几年来,戴振涛多次在新闻中和年轻同事口中听到“还不如去工厂上班”。戴振涛并不觉得新奇,也不觉得意外。震惊,“但最终决定一个人职业发展质量的,不是意见,也不是意见。”

年轻人在船厂适合干的(船厂打工)

戴振涛现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三部钳工四班班长。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常被称为“大船”,因为它改进建造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和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号以及一大批海军舰艇。船舶。“大船”在业内享有盛誉。著名的。

每艘船交付的背后,都是数千名“大船”员工的长期努力和奉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像戴振涛一样,依靠一项技术开辟了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在“年轻人不愿进工厂”时不时成为舆论热点的当下,“大川”就像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样本。通过研究它,我们或许能够找到解决制造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办法。

“干得好,厂里不会亏待你的。”

八年前,21岁的电焊工王玉坤刚刚加入大川。除了同车间的同事之外,他在大川“遇见”的第一个人名叫朱贤波。“那段时间,我每天去食堂吃饭,闭路电视上都会播放有关朱师傅的报道。”

王玉坤从报道中了解到,朱贤波还学过焊接。当时,他是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高级技术专家,也是第一个拿年薪的“大船”工人。“你在这里当工人怎么能有这么好的前途呢?”曾经因为只能上职业技术学院而感到失望的王玉坤简直不敢相信。

戴振涛很多年前也有过同样的疑问。“干得好,工厂不会亏待你的。”因为在“大船”当焊工的父亲的一番话,戴振涛最终选择了在大连船舶技术学校学习钳工专业。1996年毕业后,他加入“大船”,分配到机械车间工作。

戴振涛第一次感受到“大船”对技术和工人的尊重,是在他加入公司后不久,公司举行的新船下水仪式上。按照行业惯例,每当新船下水时,剪断缆绳是整个仪式中最隆重的一步。“电缆”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时‘剪断电缆’的人竟然是造船厂车间领班袁工九,辽宁省劳动模范,也是一名普通工人。”多年后,戴振涛仍记得当时的情景,“老师傅们都习惯了,不像我那么大惊小怪。”

大船重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创办的一家小修船厂。120年来,“大船”经历过一帆风顺,也经历过波涛汹涌,但无论什么时候,“大船”所描述的“好风气”“大川”从来没有变过。

比戴振涛早“上船”四年的高丽娟毕业于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系,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刚参加工作时,她遇到造船市场不景气,每年只能拿到一两艘“大船”的造船订单。公司业绩不佳,员工收入也受到影响。和高丽娟一起进厂的大学生开始转行离开。

高丽娟没有离开。她说,一旦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对口,她就舍不得抛下四年来所学的船舶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当时生产任务很少,“大川”纷纷为员工举办培训班。“我是一个新手,能得到理论和实践老师的指导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高丽娟多次参加船舶总体设计、软件应用、船级社法规、船舶技术等培训。除了上课,她还自己画船舶设计图纸,然后用这些图纸向老师和工厂师傅请教,“相当于有偿继续教育”。

“年轻人需要感到被尊重、被认可,需要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和空间。”谈及制造业缺人的情况,广州白云电器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德昭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叹。

在任何性质的雇主中,无论是被视为可以随意使用的“人力”,还是可以被培养的“人才”,员工心中都有着清晰的感情,而每个人的感情结合起来就会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氛围反过来又感染着身处其中的人。

比如2014年的王玉坤,虽然还没有见面,但朱贤博已经因为公司的宣传而成为他心目中的榜样。

新入职3年技术员

王玉坤真正认识朱贤波是在2016年,那年王玉坤参加“大船”员工技能大赛,朱贤波担任评委。

每年举办“大船”员工技能大赛。2015年,王玉坤还是个看热闹的新人。看到选手们高水平的焊接作品,他心中也有了想法。回到工作岗位,王玉坤试探性地问师傅:“明年可以参加吗?”

“只要你技术好,当然可以!”大师爽快地回答道。

鼓励甚至要求员工通过竞争提高技能,是“大船”的传统。王玉坤的榜样朱贤波首次崭露头角是在1997年。那一年,大连市总工会举办了首届“岩谷杯”焊工技能大赛。“大川”的领导层要求连队至少有60人参加。当时尚未成为正式员工的朱贤波因为“凑数”而成为参赛者,最终在3000多名参赛者中获得了第六名。

王玉坤第一场比赛就获得了三等奖,但更重要的收获是他能够向朱贤博学习。在后者的指导下,王玉坤在第二年的比赛中获得了焊工组的第一名;2018年参加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技能大赛,获得焊工组第二名。

那场比赛结束后,王玉坤晋升为技术员。距离他进厂才三年多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一个技校毕业的工人,从初级工到技师,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

晋升难、上限低一直是一线工人岗位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按照我国多年来的制度,技术工人无论技术水平如何,一旦被评为高级技师,他的职业发展道路就结束了。”大船集团劳工董事长宋作强说。联盟。

在“大船”的小环境中,天花板早已被打破。按照规定,在企业举办的技能竞赛中,获得工种第一名的,晋升一级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等级体系中,有高级技师以上的特殊技师;在技能序列体系中,设置“大船”副主任技师、主任技师,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技术负责人、主任技师职务挂钩。上述4个职位相当于“大川”行政总裁级、副部门级、总经理助理级、副总经理行政级的薪资。

从去年开始,戴振涛开始享受总经理助理级别的待遇。尽管他仍然每天进出钳工车间,但公司给他起了一个新名字:戴先生。

让晋升机制更加顺畅、更加多元化,更好地调动年轻技术工人的积极性,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制造企业的共识。像“大川”一样,有的在国家规定的专业等级中增加“金蓝领”或专业导师等资格,有的建立“W”型晋升体系,让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发展通道畅通。保持顺利。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也出台了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前景的措施。2018年、2021年先后推出《关于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意见(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支持职工“评教授”,鼓励教授“评技术人员”。2021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通知,开展特级技术人员考核招聘试点;今年5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这意味着新的“八级职工”制度发布.

“从进入工厂的那一刻起,年轻人就知道自己做自己能得到什么,这就是安全感。”王玉坤说道。

谁能做到,谁就会继续下去

2004年,造船市场开始好转,“大船”接到的造船订单数量也大幅增加。当时35岁的高丽娟同时承担了两艘船的总体设计工作:一艘可装载1800箱的集装箱船和一艘7.6万吨油轮。这让高丽娟又惊又喜,“以前这么重要的工作都是交给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来做,而年轻人只能做这项工作。”

选人用人时,不仅看学历,更看个人能力。像“大川”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1991年,20岁的王长涛因应征加入“大船”,担任铆工。由于他肯吃苦,技术进步很快,一年后他就当上了班长,带领几十人干活。

2001年,“大船”旗下新船工业公司主管生产的职位出现空缺。领导见王长涛担任班长时组织生产非常出色,便将他借调到新船工业公司。2008年,公司原总经理退休,王长涛接任。当时他37岁,是当时大昌集团大大小小的公司中最年轻的“一把手”。

王长涛也没有想到,作为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村男孩,他能够一路爬到管理岗位。

在高丽娟埋头画图纸的同时,时任船舶系统调试组组长王栋也被委以重任。当时,“大船”制造的船舶控制系统主电气盘是从日本进口的,相关调试工作也由日本企业定期送到“大船”。由于造船量激增,28艘船的主电气板急需调试,但“大船”与日方此前约定的调试期尚未到来。

交付给船东的日期无法更改,因此必须更换调试主电气面板的人员。于是,这项工作就交给了当时只有30岁出头的王东和他的调试班员工。“现在想来,公司承担了当时所有的压力和责任,却给了我们很大的试错空间。”王东说,主电源板需要调试的项目有20多个,尽管一开始要加班,但完成一块主电源板的调试需要7、8天的时间。“后来随着技术的熟练,时间缩短到了3天。”

三年来,王东和同事们已完成27艘船舶主配电盘调试,并全部通过验收。日本公司得知这一情况后,不仅邀请王东一行来日本考察,还向“大船”颁发了调试资质证书。之后相关工作就由“大船”人自己完成。

“大川”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员工也给予“大川”回报。王长涛就任总经理时,新船实业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公司第二年就实现盈利。随后几年,公司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成为大船集团重要业务板块之一。去年,50岁的王长涛再次晋升,成为“大川”副总经济师。

这两艘船由高丽娟担任总设计师,仅用了一年时间就交付了。随后,越来越多的大吨位船舶由高丽娟设计,她也从总设计师晋升为高级总设计师。

2017年,“高丽娟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现有员工22人,其中硕士、博士学位占一半。五年来,高丽娟和她的团队专注于新型绿色节能船舶的研发。研发成果已成功转化为18万吨散货船、5.5万吨化学品船、7.2万吨成品油船等各型实船。前几年,船舶市场低迷时,“大船”获得了宝贵的大宗订单。

“货币化”技能和荣誉

六年后,谈及第一次参加技能大赛的经历时,王玉坤不经意间透露了一个小秘密:“除了提高技能之外,训练时的另一个巨大动力就是获胜者可以获得大笔奖金。”

那一次,三等奖是6000元。

工人工资低是年轻人“逃离”工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很多制造企业,即使是高级技术人员,其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是计件劳动收入,技术在工资单中的体现显得微不足道。难怪一些外卖骑手和快递员表示,既然都是“计件工人”,为什么不选择更自由的工作呢。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年工资为74641元。相比之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年工资为175258元。前者不到后者的一半。

能力、技术、收入相匹配是“大川”对所有技术工人的承诺。按照规定,每晋升一个职业资格,工资就会相应增加。2018年取得技师资格后,王玉坤的月薪达到7500多元。“在技学院的同学中,我的收入是最高的。”

2020年加入《大船》的袁清秋也学的是焊工。在这个职业中,核电焊接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经过努力,袁清秋考取了核电焊接资格证书。在《大川》中,这样的凭证是可以被“清算”的。——袁清秋工资增加3000元。尽管他只有22岁,但他的月收入已近万元。

除了技能之外,在《大船》中,荣誉还与收入和待遇挂钩。全国劳动模范一次性奖励3万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次性奖励2万元;授予辽宁省劳动模范一次性奖励1万元;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次性奖励5000元……到2020年,戴振涛已集结“大川”劳动模范、大连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年度伟大乡村工匠奖。“在成为劳模之前,我从未出过辽宁省。成为劳模后,我需要休养,去了国内外很多地方考察学习。”戴振涛说,现在回想父亲当年的话,已经应验在自己身上了,“干得好,工厂对我确实不亏。”

技术人才想要增加收入,钱从哪里来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武汉智能电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春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制造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多利润并不高。如果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的生存就会出现问题。

此外,由于分配方式不合理,一些企业规模扩大、利润增长,但职工工资增长缓慢。

大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志忠表示,技术高超的人为公司发展做出了贡献,效益增加了,他们应该分享一部分,作为公司的奖励。“有特长的人收入高、待遇好,自然会成为其他员工模仿、学习的对象,进而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和研发,加快转型升级,形成良性循环。””

一些制造企业也实现了类似的良性循环。例如,作为全国首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山东豪迈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不仅将技术等级与工资紧密挂钩,还利用股权认购政策激励一线工人创新并创造利润。在那里,只有初中文化的工人王勤峰凭借一身好手,身家过亿。

然而,除了“典型”之外,仍有不少制造企业陷入“招不到人”、“提不起价”的困境。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政策的出台,相关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但归根结底,只有企业有信心,技术工人的收入和待遇才能真正提高。”杨志忠说道。

成为一名劳模,既是荣誉,也是精神。

今年全国人大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星海的“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去工厂”的建议上了热搜。张星海表示,外卖、电商、网络直播等行业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就业,产业工人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

即使是“大船”,招工难也是近年来的常态。与王玉坤一起登上“大船”的还有四位同学,但其中一位很快就离开了。“焊接车间烟雾很大,他认为环境不好。”

在“年轻人为何不愿意进工厂”的讨论中,除了外部因素外,不少企业家和一线工人也指出,一些年轻人好胜心强、急于求成的心态,让他们不愿意放下自己的工作。状态并开始在车间工作。在很多大国工匠眼里,技术人员的成长经历与医生、教师、科研人员并无本质区别。它们都需要时间、勤奋和追求卓越的心。

“‘大船’需要工人,也尊重工人,但它不需要、也不会尊重那些磨蹭的工人。”宋作强说,“大船”被誉为“劳动模范的摇篮”,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举办全国劳动模范评选活动。没有一艘“大船”被抛在后面。大连市上空有数千名劳动模范。

劳模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精神。戴振涛刚进工厂的时候,就发现老师傅们非常看重自己的作品。如果他们得到有缺陷的产品,他们会感到羞辱。

曾解决过20多个国家重点工程的施工难题的朱贤波,刚上“大船”时就因为技术不过关,被指派去打扫车间。为了进步,他白天看师傅们操作,下班后就用别人废弃的焊头自己练习。他听说,要想做好焊接工作,手必须稳。每天回家后,他都会把一个啤酒瓶放在地上,手里拿着水壶,距离不同,每次往里面倒水,直到不漏为止。

后来,朱贤伯的精神也传承给了他的徒弟。王玉坤备战时,师徒俩每天在车间练到深夜;袁清秋在大连技师学院就读时,认识了当时的导师朱贤波。为了认可这位大师,他在求学期间就在自己的专业上刻苦努力。荣获辽宁省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大赛焊工专业组第一名,最终通过严格的招考考试进入“大船”。

202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大船”人是“山东舰”总建造师马瑞云,他的背后是为首艘国产航母建造做出贡献的数千名一线工人。航母的机舱很小。除了常年的噪音和烟雾之外,夏天更热,冬天更冷。“六年的建设期间,如果没有一点能源,谁都无法生存。”马瑞云说。

2019年,“山东舰”投入服役,对于“大船”来说,它和70年来公司建造的3000多艘船舶一样,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又一标志。(刘旭)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