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机构 东莞韶关对口帮扶(东莞韶关对口帮扶指挥部官网)

东莞韶关对口帮扶(东莞韶关对口帮扶指挥部官网)

教育机构 2024-08-19 02:31:43 433 教育网

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东莞市韶关第二轮对口帮扶产业共建新签约项目34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17个),计划总投资1148.24亿元;1亿多元投资提前超额完成。省级工业项目实施任务数量和排名逐年上升。其中2017年、2018年分别推动24个、34个项目落地建设;2019年1—10月,推动50个项目落地建设,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50%,走在全省前列。

这份成绩单充分证明了万邵第二轮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东莞、邵州立足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着力推进生态工业化和产业生态,实施开放招商扩大增量、推进技改优化存量、培育新兴产业。产业总量增加,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加大项目服务力度,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释放融合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动能大湾区。

东莞韶关对口帮扶(东莞韶关对口帮扶指挥部官网)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发展机遇,自2017年1月启动第二轮对口支援以来,东莞、韶关牢牢抓住产业共建核心任务,紧密围绕注重产业共建、平台推动、综合帮扶、脱贫攻坚等方面,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对口帮扶工作全面推进。

高位推动

坚持“韶关所需、东莞所能”

韶关是北部生态开发区的骨干力量,生态资源丰富,绿色发展空间大。东莞是我省新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核心”城市之一,制造实力享誉全球。对口帮扶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紧密相连。如何打破现状?归根结底还需从高层的维度输出强劲推动力,凝聚统筹帮扶工作的向心力。

对此,万州和邵正正在努力完善“共商”机制。两市党政主要领导秉承“韶关需要什么、东莞能做什么”的原则,全力投入对口帮扶工作。召开对口支援联席会议4次,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和一系列专题会议研究制定对口支援工作。落实配套政策和共建规划,谋划推进对口援助和产业共建工作。两市领导多次带队互访对接,深入园区考察考察指导,有力促进了东莞的技术、管理、资本与韶关的资源、生态、劳动力对接力量。

在推进“普惠”对接方面,东莞、邵州成立了对口支援指挥部,健全指挥部常务会议、县级对口支援“十组”月会等讨论机制,制定了《“十组”工程重点攻关招商引资计划、年度考核办法等工作制度。显然,华南装备园是第二轮对口支援的主阵地。东莞将选派干部担任园区管委会主要领导。动员东莞总部干部和韶关当地干部共同组建团队,负责园区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推动形成“大帮扶”工作格局。参与帮扶的东莞10个镇(街道)和韶关县(市、区)已形成相同的工作格局。坚持市县联动,充分发挥市指挥部协调作用,动员各级力量参与园区共建、招商引资等工作。

为强化“共建”保障,两地进一步完善市级帮扶架构,增设经济合作局、现代农业局,协调成立装备园区管委会,推动装备园区有序运行。各种机构。在“七组”对口基础上,东莞寮步、凤岗、常平三个新城与韶关镇江、吴江、曲江三区建立对口关系,实现县级帮扶全覆盖。两市共抽调专职干部142人(东莞干部102人,韶关干部40人),驻扎市县两级指挥部开展工作。在两地8家企业共同投资运营的基础上,新成立4家企业参与园区联合建设。其中,装备园公司由万邵市与东邵公司按3:3:4的比例共同投资10亿元。新增的三个群体一次性获得了三年的帮扶资金。

提升载体

创新园区共建模式打造专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万邵产业共建的主要载体。秉承“园区建设、规划先行”的理念,两地抓住2020年新一轮空间规划调整机遇,提前谋划共建园区空间布局,组织产业园区编制规划,进一步推动园区规模扩大和提质提升。通过公园扩容调整和优化布局,全市新规划公园总面积126.4平方公里,比原规划增加18.7平方公里。同时委托广东省赛迪研究院对全市园区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明确产业定位和下一步发展规划,形成《韶关市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

累计出让土地7497亩,出让土地1638亩,新建园区道路6条基本建成通车,污水处理中心、综合服务楼顺利封顶……华南装备园区是万邵2017年第二轮对口支援的“主战场”,今年以来,园区基础配套设施迅速完善。这也是东莞、邵园区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的缩影。深入实施园区“三年提升计划”,两地要求各工业园区每年至少投入1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以来每年均超额完成计划数。通过加快园区道路管网、产业服务等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生活性配套设施,产业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厚街—翁源组团的厚源商务大厦、虎门—仁化组团的富仁商务中心、常平—曲江组团的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投入使用。

在园区建设方面,万州、邵州也在努力创新园区共建模式,打造专业园区。华南装备园依托宝武、绍钢产业基础,加强与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对接,培育发展基础件、汽车零部件、成套装备制造四大产业和装备服务,打造特钢全产业链生态系统。专业园区,引进工业项目25个。厚街翁源集团将华彩新材料产业园定位为绿色环保化工涂料基地。2018年,园区实现产值12.12亿元,同比增长51.23%。

值得一提的是,共建“园中园”模式是推动集约化发展的有效探索。以大朗乐昌集团投资3.3亿元共建科技园为例。园区一期、二期已开工建设。预计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将超过3亿元,打造一个可拎包入驻的新型工业共建园区。载体;同时规划建设投资10亿元的民企产业园、投资9亿元的母婴智能科技产业园等“园中园”。

通过标准厂房的建设,起到了“筑巢引凤”的良好效果。2018年以来规划建设标准厂房42.95万平方米,目前在建27.2万平方米,已基本建成10.5万平方米。其中,塘厦—始兴组团自建占地200亩的标准厂房,已招引香港通用、广东三华等文具企业入驻,投产后年产值可达4亿元。

优化服务

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31个工作日

产业共建关键在于项目带动。如何更好更快地吸引合适的项目?服务是关键。着力优化项目引进服务。两地将从政策入手,落实鼓励优质企业(项目)落户华南装备园、万哨园区等投资优惠政策。在厂房建设、厂房租赁、融资贷款和创新平台建设四个方面给予符合条件的落户企业“4个1000万元”的补贴。

同时,强化政策兑现,落实东盈、东都两家从东莞引进企业奖补资金各1000万元。通过发挥牵头单位、商会、行业协会及“十组团”的优势,积极开展联合招商,在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举办招商推介会。坚持政企联动,联手龙头企业共谋发展,与宝武韶钢在上海联合举办华南装备园中国宝武用户专场推介会,现场签约8个项目,计划投资总额达25亿元。主动对接东莞等珠三角企业转移需求,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项目,2017—2018年全面超额完成产业梯度转移落户项目数。其中2018年,推动韶关市承接项目50个,省定任务完成率达166.7%,完成率列全省第一位。

项目不仅要“引进”,更要取得实效,其中审批和实施服务同样重要。一方面,万韶、广州优化项目审批服务,完善“足不出园办事”一站式服务体系,在华南装备园区试点工业项目投资建设直接审批方式。韶关市政府授权管委会使用8市部门“章三号”优化项目建设审批流程,项目审批时限从237个工作日压减至31个工作日,推动签约项目快落地、落地项目快开工。

另一方面,两地不断优化项目实施服务,完善企业跟踪服务机制,落实“五个一”服务机制(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名专职服务人员、一张作业图、一张工作图)全面协助入园项目施工、生产运营等各项前期工作。连续三年集中举行项目签约和奠基仪式,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充分发挥资金杠杆作用,支持园区企业发展。装备园区管委会出资1亿元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借力东莞银行韶关分行提供配套资金9亿元,支持园区企业融资贷款。2019年,共有3个项目共获得贷款信贷1.13亿元。

生态优先

绿色产业“枝繁叶茂”

今年9月23日,总投资65亿元的华少数据谷项目正式开工。将建设5万个机柜的绿色数据中心,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智慧数据谷,打造“数字中国”创新应用示范区和国内最大的单体数据中心,预计年产值约满负荷后35亿。这意味着韶关大数据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正驶入“快车道”,也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事实上,万州、邵都正在努力“做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韶关装备制造基础优势,以华南装备园为核心平台,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全力打造珠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配套核心区河。本轮共建期内,华南装备园签约项目25个,计划投资56亿元,其中已动工在建项目15个、建成试投产项目4个。发挥气候、电力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成功引进4个大数据项目落地,总投资达111亿元。围绕大健康产业体系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莞韶园甘棠东片区新增2000亩用地,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引导设立中试基地,成功引进投资1亿元的萱嘉离子液体项目,引进投资13亿元的广州朗圣药业项目。

从事现代农业《文章》。推动韶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加快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共建。我们在全省率先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纳入产业共建范围,推动市、县、镇(街道)农业产业园区共建。目前已有10个集团签署了共建协议,信丰县茶叶产业园、乐昌芋头产业园等11个农业园区已获省批准开工建设。园区共有项目238个,总投资21.95亿元。推动贵州丰联农业与天恩乳业在邵市共同建设生产基地,协议投资1.4亿元,组织相关团体与银河生物等企业签订农业合作项目6个,协议投资总额8.63亿元元。

奏响文化旅游产业“乐章”。支持韶关旅游(东莞)营销中心设立和运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宣传推介。立足韶关生态、文化等资源禀赋,积极规划、储备、引进投资大、成长性好的文化旅游项目。近三年,引进亿元以上文旅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161.32亿元。其中,虎门仁化集团以打造红色特色小镇为重点,加快推进投资6.5亿元的丹霞丰源温泉度假村项目建设。已完成38家酒店主体建设,预计近期投入试运营。

转型升级

已形成3个年产值超百亿产业集群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近年来,东莞、邵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存量”。大力支持韶钢、东光、韶能等骨干企业增资扩产和技术改造,向低能耗、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韶关已形成1个年产值超300亿元的产业集群(钢铁冶炼产业集群)、2个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电力能源产业集群)。其中,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将被纳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配套区重点发展产业。

与此同时,两地也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量”。积极推动韶关高新区(东韶园)创建国家高新区、韶关农业科技产业园(仁化县)创建国家农业科技产业园、乳源工业园创建省级农业科技产业园。级高新区。落实科技创新奖励、产业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扶持措施,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2017年以来,新增科技创新平台47个,引进紧缺适用人才(产业发展领域)184人,引进产业科技人才442人,引进创新团队6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大幅增长,2016—2018年两年增长147.76%,提前一年实现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9年比2016年增长250%左右。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零的突破,省矿产应用研究所(学科类)、利民制药厂(企业类)先后获批立项建设省重点实验室。学习借鉴东莞松山湖国家高新区经验做法,引进松山湖华科运营团队,共建华科城·莞韶双创(装备)中心。高新区孵化器成功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国家级孵化器零的突破。韶关国家专用工程机械及关键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高新产业发展蓄能助力,加快动能转换。

全面帮扶

各项民生事业欣欣向荣

万韶在全省8个对口帮扶指挥部中率先实施全面帮扶,持续推进2016年至2018年、2019年至2021年两个“三年行动计划”,从11年起重点加强民生事业帮扶方面。提供支持和联系,切实增强当地群众的获得感。

推进教育对接。莞韶两市中小学(含幼儿园、中职学校)结对帮扶逐年上升,2017年45所、2018年55所、2019年60所,同时开展联合办学,设立分校、联合办学点、远程教育点30个。韶关选派322名教师到东莞跟岗学习,韶关教职工赴莞开展教研交流活动600多人次,培育骨干教师4354名。援建资金、教育教学设备等总价值1205万元。

促进健康对接。东莞6家三级医院与韶关15家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通过双向交流培养医疗人才488名。选派200余名骨干医务人员开展援助工作。“最美天使”志愿服务队已赴韶关义诊接待患者1500余人。对口援建17所医院和医联体,支持改扩建59个基层卫生院,协助韶关市建设标准化村卫生站45个,捐赠援建资金和医疗设备总价值1934万元。

促进文化联系。推进良塘书院项目共建,推进粤北韶关采茶戏传承基地、乐昌花鼓戏传承基地、市博物馆多功能DIY活动室等三个优秀文化项目建设,帮助10个韶关市各县(市、区)共建设20个基层文化示范点。

推进劳动力对接。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建职业技能实习实训基地4个,与东莞市14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共建多个30个生产培训中心,校企双轨制已培训人员350余人,培训技师、高级技师35人,向万韶源等地输送技校毕业生600余人。三年来,实施促进就业创业项目4825个,转移就业7.81万人。

精准扶贫

累计预脱贫8752户24157人

奔向小康的路上,谁都不能缺席。资料显示,2017以来,东莞在韶累计落实财政帮扶资金6.27亿元。预计到2019年底,东莞帮扶的209个相对贫困村将累计预脱贫8752户24157人,2019年前识别的贫困户全部预脱贫,实现相对贫困人口的预脱贫率达到98.89%。

两地实施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制定产业帮扶计划,通过发展主导产业,让更多相对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化经营。目前共实施资产收益类项目525个,带动贫困户7473户,共扶持长效稳定的特色产业300个。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组织就近就业贫困人口3880人,累计组织转移就业贫困人口3367人。

改善居住环境。硬化村道1195.56公里,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3308个,完成饮水安全工程362个,新建完善村公共服务中心204个,建成村卫生站213个,村卫生室471个。村文化广场建设和完善。新建完善文化室379个。

落实民生保障。累计完成危房改造4104户,相对贫困村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或专项扶贫救助,实现了政策性保障。累计开展助学活动492场,救助贫困家庭学生3979名。

加强帮扶。2019年以来,东莞安排帮扶引导资金从50万元/村增加到75万元/村。43个帮扶单位(19个镇街、24个市直单位)新派出的209名第一书记驻村到岗,共有281名东莞干部在韶扶贫,并在当地共聘请192名驻村第一书记助理协助工作。

【来源】南方日报

【撰稿】潘俊宇程汉勤刘光全

[图]东莞市韶关对口支援总部提供

【协调员】毕世明

【作者单位】:潘俊宇

【来源】韶关观察南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