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培训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是课外科技活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是课外科技活动的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是课外科技活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是课外科技活动的特点)

教育培训 2024-08-08 09:16:38 921 教育网

中小学课外科技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尤其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在很多学校都很受欢迎。创客、STEM、乐高遍布很多学校,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家长。课外科技活动毫无疑问是学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课外科技活动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不能取代学校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素养教育,中小学是主渠道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是课外科技活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是课外科技活动的特点)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包括信息观念和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其内涵随着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加深而发展变化。信息素养作为21世纪公民七大必备素质之一,对于个人生存和国家人才战略至关重要。随着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经济需求,驱动社会各领域加速从数字化、网络化走向智能化,推动公民信息化转型扫盲内容和标准。段升级变化。

公民的信息素养必须从小培养,其中中小学是最重要的教育阶段。我国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人工智能素质教育”为指导,提出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全体师生新一代信息素养全面提升方案。期望从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入手,使未来公民从小就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为增加本国信息技术人才储备,确保国家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世界各国都将中小学作为提升信息素养的主渠道。的未来公民,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强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权重,升级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科学指南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实施国家未来公民信息素养提升战略的主阵地。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关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讨论第《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号中,特别强调完善信息技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推动信息技术课程在所有学校的实施级别和类型。这里提高课程标准的重点是解决信息技术课程“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只有做到这四个问题的逻辑和行动的一致性,才能确保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专业性,确保信息技术课程朝着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接班人的正确方向发展。

201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程标准聚焦“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作为学科核心能力,构建了包含“数据、算法、信息技术”大概念的学科学科《系统与信息社会》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色和学科本质更加凸显。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课程。新课标建议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应让学生参与沟通、分享、合作、协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体验知识的社会建构,增强信息意识,引导学生在信息活动过程中认识人、技术、技术。社会关系,提高参与信息社会的责任感和行为能力,培养学生像信息技术专家一样思考和理解信息社会的问题,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新国家课程标准的出台,让信息技术课程回归学科本质,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并重,保证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教师必须明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了解国家支持对学生不同阶段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课程管理和评价的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也明确要求教师“掌握全部教学课程标准”。因此,只有吃透国家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价值,才能正确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把握信息技术课程方向,真正落实国家全面提高全体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战略目标。

信息技术课外活动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补充

近年来,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受到中小学的重视和普及。对未来智能社会的期待,让家长主持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变得更加容易。以近年来最流行的创客、STEM和机器人教育为例,创客教育倡导“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和计算机相关设备、程序等技术资源,自己动手或与他人合作,创造出独特的产品。“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新材料、新技术,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运用数字化工具,崇尚创造、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成为真正的创造者的可能性,STEM教育立足于理工科人才的战略需求,通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出基于项目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倡导跨学科一体化的教与学方法等从兴趣到内容的完整构建。STEM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鼓励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情境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和学习新知识。机器人教育和乐高等竞赛让学生体验从搭建到自动执行再到创造智能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加强课堂内外融合的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鼓励“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创客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中的应用,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建议,信息技术教学应鼓励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在数字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和思维发展融入到使用数字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创客、STEM、乐高等一大批应用信息技术的课外科技活动,开发出一大批应用信息技术学科思维解决问题的优秀项目,为信息技术课程注入新鲜血液,就如何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提供指导。它带来了新的视角,成为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变革的有益推动者。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发展和兴趣爱好、以科技知识理论为基础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它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不是专门针对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结构化内容和系统思想的获取和构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未来公民的数字能力是“通过数字设备和网络技术安全、适当地访问、管理、理解、整合、交流、评估和创建信息,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它包括多种素养,即计算机素养、信息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素养”通识教育,而且转向“能力”强调信息技术学科的独特之处。学科方法的培养和应用学科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不能是纯粹的技术学习,而应围绕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能力,提炼出来。必须以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方向和依据,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依托,吸收学科领域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全面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

信息技术课程从学科专业概念、学科高阶思维等方面为学生的信息素养打下系统、全面的基础后,学生可以在基于项目学习的课外科技活动中深刻体验到学习的本质。真实情境,培养学生对信息问题的敏感度、驾驭知识学习的能力、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也必须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得到系统解决,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不断提高。可以说,在实施国家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综合提高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基础和前提,课外科技活动课程作为有益补充,共同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素养。针对信息社会的特点,培养学生自觉遵循信息社会的规范,引导学生在数字化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对人、对世界的多元化认识,我校中小学生鼓励国家负责任、有效地参与社会,成为数字时代合格的中国公民。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