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接受外国文化(中国接受西方文化)
【读者感言】
作者:袁鑫(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
编者注
中华文化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是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文明长河。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勤劳的品格和聪明的灵魂,以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辽阔的东亚大陆上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艰苦奋斗,不断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的伟大事业。文明。中华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卓越的风格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世界文化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这一伟大的文化创造,既是中华民族独立思考、独立劳动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大规模引进和吸收其他民族创造的成果。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
“海纳百川,其包容之大。”融入中华文化海洋的,不仅有中华民族自己创造的大江大河,还有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细流。无论是大河还是细流,它们汇入大海,共同创造出大海的浩瀚。
最近,历史文化学者吴斌所著的《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共四册)以中国接受、吸收、消化、融合外来文化的历史过程为基本线索,运用广阔的视野、丰富的史料,并以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壮丽绚丽的历史画卷。
陕西西安安家墓出土的石屏。图为粟特人和突厥人的宴会。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展现中华文化的全球价值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是如何接受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及其所受到的影响的?吴斌老师的《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从全球史的角度来思考中国接受海外文化的历史。即它将中外文化交流视为全球文化结构的内在动力。通过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吸收、融合,重构文化历史,一方面挖掘中华文化的全球价值,揭示中华文化的全球意义;另一方面探索中华文化的全球价值。另一方面,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多样性,诠释世界文化的生动发展。课程。作者从这个角度阐述了对中国文化精神特征的理解。他指出,中华文化确实是原创的、原创的,但中华文化是在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民族文化多元的空间产生的。因此,中华文化的本源是多元的、共生的,它本身就蕴含着开放的基因,多种文化风格的融合形成了广阔而广阔的矩阵。
正是因为中华文化自古就蕴含着开放的基因,所以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中国人都对外来文化充满着极大的热情,积极地大量引进和吸收外来文化。这也让很多异国文化的传播者有勇气为这个陌生的国度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正是因为不断吸收、改造、融合外来文化,使之本土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才使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机勃勃、更加辉煌。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成功地解释了中国为何在接受、吸纳、消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大文化愿景:接纳与融合
这部作品描述并分析了中国接受海外文化的历史过程。它采用“大文化”的视角,不将文化交流局限于思想文化交流的范围,而是着眼于文化的各种存在形式。这样,笔者就可以敞开心扉,将中国接受海外文化的源头追溯到史前石器时代,从先民留下的物质工具中寻找中外文化交流的痕迹。在随后的几千年文明发展中,文化交流的范围日益扩大。特别是“丝绸之路”开通后,文化交流随着商业交流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粮食、牲畜、青铜器、兵器、车马、玉器到食品、歌舞、瓷器、茶叶、丝绸、医药、药材等,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丰富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它们也作为文化符号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看到了外部世界的光辉。更何况这些文化交流活动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人生观、价值观、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精神刺激和思想碰撞,不断为思想理论的交流铺平道路。
可以说,中华文化是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中产生和发展的。正如作者指出的,独立思考和工作、主动引进和吸收是中国文化创造力相互激发、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这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其“博”不仅在于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的丰富性,还在于能够博采众长,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滋养自己的文化体;它的“博大精深”不仅在于本土文化原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更在于将源源不断的域外文化源源不断涌入的文化融入到中华文化的语境中。笔者认为,只要从这个角度来认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历史,就会找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源头,找到中华文化悠久历史诸多交汇的“本源”,因此,您将看到全球文化交流的广阔视野,对中华文化的全球价值和意义有更清晰的认识。
外来文化的引进和吸收本身就是中华文化自我成长的过程。笔者探讨了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机制,并将这种机制概括为相遇、接受、互动和融合。域外各种文化形式在中国的传播大致经历了相遇、接受、互动、融合四个阶段,这些都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因素,为中华文化开辟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接受和融合的过程也是外来文化本土化的过程。
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改造,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创造力。外来文化本土化、民族化或“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吸收能力和中国人民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再创造。任何外来文化传入中国,无论是直接“拿来”还是需要加工改造,都需要很强的创造能力,都是一种再创造。中国文化创造性地改造了引进的外来文化;顺应外来文化的刺激和推动,进行创新发展。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使中华文化像滔滔江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淌,永远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描绘出了中华文化光辉灿烂、绚丽多彩、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与域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不断拓宽中国人民的世界视野,增强中国人民的世界意识。鲁迅说过:“民族精神的发展,与世界知识的广博有关。”所谓“世界知识”,就是指世界视野、世界意识、世界胸怀。这种“世界知识”的发展,与一个人所处的生活时代有关,也与一个人自身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精神有关。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的世界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看到,中国人民对海外文化的认知、理解和接受,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文化体系。同时,他们也在不断拓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拓展自己的世界视野和文化胸怀。
开放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不仅多维度展现了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也让读者在领略中外文化交织碰撞的历史景观的同时,更深刻地了解一个道理:开放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动力,是文化创造的前提。正如作者指出的,在文化的开放和交流中,世界各国文化的大规模吸收、接受和融合,将使中华文化体系处于“坐拥世界各国智慧”的良好局面。千秋万代”,让整个有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活力源泉和创新动力。
为此,笔者强烈反对指责中国文化封闭保守的观点。他指出,虽然中国在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激烈的文化冲突和抵制,但中外文化交流并没有停止。对外来文化的引进、接受和吸收一直没有停止。文化从未停止过,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传播和接受外来文化的机制。具有包容开放的胸怀,具有与世界文明兼容的宏大气度,具有消化吸收外来文化精髓的能力。因此,只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持续发展。同时,任何外来文化传入中国,都会根据需要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改造。
《中国接受海外文化史》是一部综合历史著作,从文明初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也就是19世纪之前。读完这部作品,你将对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互鉴,以及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而这部作品的叙事却在十九世纪初戛然而止。作为一部一般历史著作,多少有些遗憾。
《光明日报》(2022年3月26日第12版)
相关资讯
-
亚洲式家庭教育(亚洲家庭文化)详细阅读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亚洲式家庭教育,以及亚洲家庭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本文目录一览:1、家长教育孩子方式有哪几种类型?
2024-12-20 11:24:03 0
-
家庭教育弘扬哪些文化,家庭教育弘扬哪些文化内涵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庭教育弘扬哪些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家庭教育弘扬哪些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传承好…
2024-12-15 15:24:07 0
-
学前教育传承优秀文化,学前教育传承优秀文化的意义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前教育传承优秀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学前教育传承优秀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如何在…
2024-10-14 18:43:24 0
-
文化周末报(《文化艺术报》)详细阅读
西安市“史上最严整治培训机构”10家停止招生34家停止办学关了培训机构,真的能为家长、孩子减负吗?1993年推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后,各类培训机构开始涌…
2024-10-04 00:55:55 87
-
北京文化类作文(北京文化 作文)详细阅读
我8月份去了北京。我带着虔诚和敬佩来到了这座古城。虽历经沧桑,却依然保留着当年的辉煌。度过的五天让我爱上了这座迷人的城市。北京雄伟壮丽,山河、寺庙、宫殿、楼阁都…
2024-09-30 15:20:36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