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歌剧院剧场承载着几代歌剧人的梦想(中央歌剧院剧场承载着几代歌剧人的梦想是什么)
最近路过北京东二环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毗邻文化和旅游部(朝阳门北大街)的地方,新增了一座气派宏伟、典雅的新建筑————中央歌剧院。今年恰逢中央歌剧院成立70周年。这座几代戏曲人向往的剧院,经过七年的建设,终于于近日开业。从此,北京出现了一座新的文化地标——,一座专门为京剧演员表演的剧院。
在土地宝贵的北京东二环东侧建设一座新剧院的难度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大量新技术的应用,整个剧院的演出效果可与世界顶级歌剧院相媲美。
每次谈起这座新剧院的落成,中央歌剧院导演刘云志都感慨万千:“剧院落成后,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宏伟的建筑,但实际上它蕴藏着太多的故事。”。它是70年来一代代艺术家的期盼,也承载着我们整个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成就,也是我们社会进步的缩影。”
近日,记者探访中央歌剧院剧院,专访了中央歌剧院剧院总设计师孙宗烈、建筑声学总顾问石惠斌及中央歌剧院相关负责人,为读者揭秘这座艺术殿堂背后的秘密。故事。
剧场的颜色以与凤凰相配的金色为主。椭圆形的观众席呈螺旋状分布,犹如凤凰起飞时所散发的光芒。
为了呈现宫殿感,剧院采用超高的空间设计
剧院的建筑造型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审美理念
7月6日开幕音乐会
7月8日中央歌剧院演出《茶花女》剧院的建筑造型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审美理念
专业定位
为歌剧艺术家建造专门的剧院
拥有一座专属歌剧演员的剧场,是中央歌剧院几代艺术家的梦想。
20世纪80年代,中央歌剧院剧院被提上日程,并举行了奠基仪式。但后来因种种原因被搁置。经过重重波折和一代又一代歌剧人的努力,这个萦绕心头的梦想终于在2010年再次付诸实践。2010年,中央歌剧院剧场项目建议书正式获批。2015年,取得建设工程规划建设许可证,中央歌剧院剧院正式破土动工。
为确保建设一个与世界顶级歌剧院接轨的专业歌剧演出场馆,剧院前期的调研、规划、准备工作细致周到,耗时较长。“从2010年立项到2015年开工建设,这期间的各种规划和论证都非常重要,剧院的定位、资金的到位、政策的支持都缺一不可。”中央歌剧院基建办公室主任陈超告诉北青报记者。为此,声学和舞台研究团队走访了欧洲和中国所有经典歌剧院项目,从外观到内部结构,再到专业音响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最终决定采用中国IPV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的方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原”)进行总体设计。
孙宗烈,中原总建筑师,中央歌剧院总设计师。在他看来,“近20年来,各地建设了大量文化设施。但大多数剧院都是综合性剧院,专门针对某一种艺术风格而建造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剧院并不多。中央歌剧院剧院的真正意义在于为中央歌剧院的艺术家们建立一个专门的剧院,以人的本性为基础解决专业问题。”
剧院融入凤凰元素,营造宫廷感
中央歌剧院的建筑造型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审美理念。剧院门厅外的18根28米高的柱子不仅继承了希腊时期的古典柱式风格,还融入了凤凰的设计理念。孙宗烈说:“在西方,凤凰有浴火重生的力量感。在我国,凤凰也寓意美丽、高贵,有很多文化寓意。歌剧起源于欧洲,现在已落地中国,中央歌剧院是东西方的象征,作为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艺术表演场所,用凤凰作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纽带更加合适。”18根柱子有不同的扭转角度。“柱子的偏转方式不是随机的,而是有空间逻辑的。”孙宗烈解释说,“所有的柱子都沿着礼堂的核心偏转,整个剧场就像凤凰的翅膀,从核心逐渐展开,延伸到城市,意味着文化的传播。”
步入剧院,你会感觉置身于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剧院的配色以与凤凰相配的金色为主,金黄色和红色的室内色彩组合更符合中国文化元素与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相融合的理念。”孙宗烈说:“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所以我们在雕塑上尊重古希腊的精髓;歌剧是一种具有仪式感和宫廷感的艺术形式,所以凤凰的寓意是要传达一个理念: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但它不是一座寺庙,而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具有鲜明的戏剧性。”
专业音效
地铁与剧院之间安装阻尼材料
对于歌剧院来说,其专业性首先体现在音响效果上。“中央歌剧院剧场从一开始就以高标准进行定位,用我们专业术语来说,它被称为‘第二乐器’,就是除了舞台上演奏的乐器和人声之外,整个舞台剧院还充当着乐器的角色参与表演,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表演场地。”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声学设计专家、担任中央歌剧院剧院建筑声学总顾问的施惠斌告诉记者。
要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剧院需要从体型、表面材质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和考虑。施惠斌说,“从视觉距离上来说,在25米以内,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眼睛和表情的表情。”眉毛,这个范围内的声音是最亲密的。”在吸收了国外歌剧院的数据对比后,中央歌剧院的看台结构最终采用了标准的马蹄形设计。“这种建筑造型最适合原声传输的声音呈现,泳池座位最远的座位与舞台的距离约为22米,包厢与舞台的距离约为22米”。距舞台也在25米以内,处于视觉和听觉最佳的建筑条件。”
要达到最佳的音响效果,光有优良的结构空间还不够。剧场墙面材料的处理和噪音控制必须达到最佳状态。由于剧院位于二环路地铁很近,很容易受到噪音和振动的干扰,影响观众欣赏音乐的纯洁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团队和声学专家研究了多种方法,最终选择使用阻尼材料安装在地铁和剧院之间,以阻挡地铁的影响。
“我去过世界上这么多的剧院,中央歌剧院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歌剧表演场地,它在音质和音色方面树立了新的标杆。”施惠斌说道。
设计一个超大的乐池
对声音完美的追求还体现在乐池的设计上。“我们吸收了瓦格纳关于管弦乐池的经典概念。”石惠斌说,“当时国外团队希望乐池能小一点,这样第一排观众可以更近一些,但我还是主张扩大乐池面积,因为在最重要的是完美的声音制作,在狭小的空间里,音乐家的双手无法张开,声音的发射有点拥挤,表现力也不会那么饱满。瓦格纳早期的乐池设计得比较大,我们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中央歌剧院剧院拥有约150平方米的大型乐池,可实现120人的大型管弦乐团的四管编排演出。”乐池的面积得到了扩大,不仅可以容纳大型乐团,演奏瓦格纳的大型歌剧,而且超大的乐池还可以保证各种乐器之间的能量能够均匀分布艺术家表演时尽心尽力,观众能享受到的音乐也是最温暖、最美的。”
与国内其他剧院不同的是,中央歌剧院在舞台两侧为管风琴预留了对称位置。这意味着中央歌剧院是国内唯一一家有能力安装管风琴的歌剧院。施惠斌说,“在这个剧院里,可以演出世界上所有的演出,包括巴赫的管风琴作品,可以说歌剧艺术的表演已经臻于完美。”
人性化设计
田字形舞台让舞台道具焕发新活力
紧邻东二环的特殊位置,中央歌剧院剧场的总建筑面积虽然达到40902平方米,但面积并不大,只有8300平方米。“当时这里是一个停车场,在这条狭窄的地带建专业剧院有很多困难。”陈超表示,为了解决空间狭小带来的诸多困难,设计师独自找到了人性化的巧思。与其他剧院的字形设计不同,中央歌剧院的舞台采用了场形设计。它由五部分组成:主舞台、两个副舞台、后舞台以及侧后台。它可以单独使用或任意组合使用。它可以推、拉、升降、旋转,提高舞台布景和使用的灵活性。
对于孙宗烈来说,最令他自豪的并不是这些先进的舞台技术和工艺,而是舞台造型设计带来的便利。孙宗烈说:“目前流行的是Z型舞台。传统上,戏曲是三幕以上,演出时至少要换两次布景,上一幕演完后,必须要换景。”“给风景留出空间。字形舞台有足够的存储和转移功能,可以用来完成这个任务。”但由于场地限制,中央歌剧院剧场无法实现标准的字形舞台。“北侧的侧舞台宽度连一半都不到,如果这样建造,就会处于不完整的状态,影响场景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孙宗烈与美术团队充分沟通后,调整了舞台的形式,增加了一块并列舞台,使偌大的主舞台看起来像一个场。
谈起自己的设计,孙宗烈由衷地高兴,“这个想法提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很高兴,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这相当于解决了所有的问题。舞台的背景是两两,南边的。”side——的空间可以与中央歌剧院200人的小排练厅相连,这样更有意义,演员排练时使用表演布景而不是替身,盘活了舞台道具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灵活的舞台道具。一个有用的系统。”
高架舞台实现“隐形效率”
也由于场地拥挤、狭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剧场的功能,需要合理的布局,这对于经验丰富的孙宗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么狭小的场地,我们采用了抬高舞台的方式,这样可以腾出地面,实现更多的功能。”孙宗烈介绍说,舞台加高至9米。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舞台加高到9米。效果是将观众从大台阶引导到高处,所有机动车通道都可以与观众人流完全隔离。剧院投入运营后,装卸效率直接影响舞台使用效率。舞台升空后,货运车辆可以直接行驶到舞台下方,道具可以直接放置在舞台上,大大提高了舞台装卸效率。“从经验上讲,一个剧院一年的票房利润需要在300场以上,这就要求后台运营有快速转型的能力。对于歌剧院来说,大概率会同时运营两个演出团。”同时,这些都是看不见的,但却是面对市场非常重要的一环。”高架舞台还有一个其他剧场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它多了一个4.5米高的夹层空间,直接延伸到主舞台。乐池用作乐队休息室和更衣室。音乐家可以从休息室或更衣室直接进入乐池进行演奏,非常方便、人性化。“在这么小的空间里,能够做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已经是极限了。”孙宗烈说道。
人性化的设计还体现在观众的观影体验和对演员的尊重上。中央歌剧院副院长李丹阳介绍说,剧院设计了49个包厢。“我们的盒子不一样。除了面向舞台的90度空间外,270度的空间都是私人空间。你可以坐在这里,甚至可以靠在椅背上欣赏艺术。这为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观看体验。”
“虽然场地比较小、局促,但我们还是给演员留了足够的空间。”李丹阳说,剧院拥有8个单人化妆间、8个集体化妆间,还有导演休息室、指挥休息室21个,化妆室、休息室——个。7楼还设有420平方米的大型排练厅,可容纳300余人同时进行排练活动或其他各种综合活动。
将来的计划
它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建筑,更是一座文化综合体
7月6日开幕音乐会后,中央歌剧院正式拉开了演出月的序幕,多部中外歌剧经典在北京这座北京文化新地标上演。
谈及剧院后期的规划和运营,李丹阳透露,在剧目方面,除了中央歌剧院的经典歌剧外,剧院还将引进一批国内外优秀、多元化的演出。大型生态舞剧《茶花女》、原创音乐剧《图兰朵》等剧目将陆续在中央歌剧院上演。
但在李丹阳看来,“仅有舞台是不够的”。“我们的愿景是将这个剧院打造成一个以优雅的艺术舞台表演为主导的沉浸式、多元化的文化综合体。”李丹阳透露,未来剧场一楼将改造成咖啡厅和展厅,还将引进故宫、国家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创产品。此外,剧场还将举办古典音乐下午茶、小型演出见面会、艺术普及讲座等活动。“让这里成为大家放松、聚会、欣赏艺术的聚集地。”
剧院的落成对于中央歌剧院的艺术家来说是一件圆梦的喜事,但同时也是一种压力。中央歌剧院副院长、女高音歌唱家莫红表示:“它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建筑,最重要的是创作出更多观众喜欢的文艺作品并在这里演出。这给了我们整个中央歌剧院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带来了新的话题,这是我们未来工作的方向,也是中央歌剧院所有艺术家共同努力的目标。”
中央歌剧院院长刘云志说:“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一代,老一辈艺术家可以说是在最困难的环境下,甚至是在战争硝烟中为人民歌唱,而我们这一代艺术家,可以说是在最困难的环境下,甚至是在战争的硝烟中,为人民歌唱。”不仅温饱充足,精神生活、经济生活各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新时代的艺术家必须有新的使命。(文/中央歌剧院记者田婉婷供图)
作者:田婉婷中央歌剧院供图
相关资讯
-
中央歌剧院剧场承载着几代歌剧人的梦想(中央歌剧院剧场承载着几代歌剧人的梦想是什么)详细阅读
最近路过北京东二环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毗邻文化和旅游部(朝阳门北大街)的地方,新增了一座气派宏伟、典雅的新建筑————中央歌剧院。今年恰逢中央歌剧院成立70周年…
2024-08-11 04:33:09 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