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培训 专业化与大众化是否矛盾(专业化原则)

专业化与大众化是否矛盾(专业化原则)

教育培训 2024-08-10 11:09:51 477 教育网

作者:崔玉珍(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法律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法治的忠实崇拜者、自觉遵循者、坚定维护者。社会主义法治。法律语言不仅是表达工具,还蕴含着法律思维。可以说,法律语言构建了公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行为,构成了中国法治的基础。

专业化与大众化是否矛盾(专业化原则)

哲学家伽达默尔曾说过:“我们只能用语言来思考,我们的思维也只能驻留在语言中”。《民法典》颁布之际,“离婚冷静期”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居住权”产权章节的推出广受好评。这些讨论不仅着眼于法律语言的表达,而且深入法律语言的表层,深入探讨法律语言在法治理念和法律思维构建中的作用。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精神为指导,通过法律规范体系来指导和协调社会行为的思维方式。这包含三层含义:(一)追求公平正义;(二)构建与法治追求相一致的法律规范体系;(三)法律规范体系的价值在于对社会行为秩序的引导和协调。法律思维的多面性使得法律语言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具有职业特有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又与日常语言密不可分。

从专业角度来看,法律语言“以不同的方式构建世界”,法律构成“法人的世界形象”。法国哲学家考夫曼提出,立法者通过“典型化”来提炼、总结、塑造生活事实,形成法律规范。但“典型化”将在日常世界和法律世界之间造成“分歧”。法学学者陈兴亮认为,“区别实际上是生活事实与法律规范的对应”。法律语言具有与日常语言完全不同的专业性。例如,《民法典》将“人格权”单独单独一节,出现了大量“姓名权”、“身体权”等与人格权相关的法律术语。这实际上是法人重塑公民人身权利、构建更具保障性的法律世界,而专业的法律话语是塑造和构建的有力工具。

法律语言和日常语言也是密不可分的。法律是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规范。许多法律词汇是从日常语言演变而来的,具有相同的形式,但含义或用途却截然不同。例如,“较大”和“巨大”这两个词在日常用语中就程度而言没有明显的界限,但在司法用语中却有明显的区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上以下的,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该条文中使用“较大”、“巨大”来区分不同的盗窃罪。在量刑卷宗中,这两个词的含义界限非常明确。显然,日常语言和法律语言对意义的追求完全不同。法律语言严谨、准确、清晰,追求确定性,通过语言确定其法律含义;而日常用语相对随意,存在较大范围的歧义,追求在不同语境中的广泛适用性,并通过语言确定其法律含义。通过实际应用获得意义。

法律思维对法律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实现高度专业化,构建科学的法律规范体系,实现对社会行为的有效引导,实现法治化解纠纷、化解纠纷、实现公平正义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实现适当的普及,以实现法治的目标。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法律制定的行为规范,了解法治要旨,感受法治思维。

在法律思维的要求下,法律语言应做到三点:严谨、清晰、可读。“严谨”是指法律语言应当措辞准确、表达清晰、逻辑严密。这是法律本质的内在要求。法律是法律体系的顶层设计,规范社会全体成员的言行。因此,法律语言是否准确、清晰、严谨,将直接影响司法、执法、普法、法治实践。“违法”、“不合法”、“不合法”与“二审”、“再审”等表述乍一看似乎差别不大,但其法律内涵却有所不同,应谨慎使用。

“清晰”是指法律语言的不同表述之间应当有明确的界限。事物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界限有时是清晰的,有时是模糊的,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法律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应当力求事物与概念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否则就会因不同事物的概念之间的模糊性而产生法律纠纷。如上所述,“较大”、“巨大”、“特别巨大”经过“典型化”后,在法律领域被赋予了更加清晰的界限,对应着不同的量刑级别,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法律概念网络。这增加了法律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和清晰性。

“可读”是指法律条文应当易于阅读和理解。“圣人制定法律,一定要说得清清楚楚、通俗易懂。”法律应当易于人们理解和理解,这与法律的社会功能有关。法律通过制定法律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法律面向公众,法律需要向公众有效传达法律事实和法律规范。这就要求法律语言要为社会公众所理解和认可,让法治思维被公众感知,逐步被其引导,并进一步内化为习惯性思维方式,使法治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公众的正常生活和一般行为。全面依法治国,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法治文化。

法律语言不仅是一种语言使用,更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是社会变革的指标,也是社会塑造的有力工具。它可以规范公众行为,限制法律实践的界限,构建我国的法律话语体系,弘扬司法价值观。影响着我国的法治建设。我们要充分发挥法律语言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不断规范和完善法律语言,为法治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光明日报》(版本05,2022年11月13日)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