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入科研教育经费(教育部科研经费)
陕西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15日标题:科研经费为何“跑路、外漏”
大西瓜画
近日,科技部部长万钢愤怒斥责科研经费“恶性问题”,称“愤怒”、“悲伤”、“震惊”。在一些被曝光查处的科研腐败案件中,科研经费几乎是无所不能的。从支付工资福利、盖保障性住房、购买汽车,到充餐卡、支付电话费,甚至反复报销火车票。总量位居世界第三,每年科研投入超过万亿元,但并未产生相应的科技创新效应。科研腐败的症结是什么?如何堵住“黑洞”?制度和诚信是资金乱象治理的抓手
康晓明
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大量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扩大用途”、“排挤挪用”、“虚报支出”等方式,擅自将科研经费用于私人开支。“假发票”。造成这种乱象的原因既有制度原因,也有社会诚信体系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科研经费管理相关制度的错位和缺位。
从宏观层面看,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一直呈现“分散投入、分散管理”的格局,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这种部门割裂的存在以及科研经费提供者与执行者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预算从一开始就难以避免重复经费等问题,进而导致内容重叠、预算重叠、预算重复等问题。承诺。交叉很常见。此外,我国还缺乏有效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科技部所属科技评价中心很难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对科研经费投入实施权威的绩效评价。从中观层面看,一方面,我国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运行模式失衡,导致重大科技创新主体同质化严重,未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竞争力。他们应具备的科研特色。实施真正的绩效评估和问责也很困难。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存在竞争性科研经费占比过高等问题。在争夺资金时,科研项目的支持单位与科研人员成为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支持单位往往会对项目产生负面影响。持证人的费用报销情况向社会公开。从微观层面看,问责机制的缺失,导致国家资助科研项目普遍重立项不重成果、重经费不重问责的现象。收到资金后,不少研究者认为这笔资金已经属于自己,应该由自己支配。加之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科研信息公开共享和科研诚信体系,使得科研人员失信的收益远远大于失信的成本。在利益机制的影响下,不少科研人员会采取另类方式将科研经费据为己有。有。
要消除科研经费的这种乱象,必须从根源上完善相关制度和廉洁制度。一是建立专业、权威的中央科技预算协调机构,协调审查科技部门发展规划和年度财政预算。其次,建立健全独立的第三方科技财务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价机构,将预算、项目立项、项目完成情况和考核评价等工作下放到相应部门。三是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公开制度。科技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强化政府科研经费分配和使用方面的信息公开制度,让科研经费使用在阳光环境下。配置和使用可以有效防止腐败和浪费。此次国家审计机关公开部分审计结果,为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公开提供了良好的先例。四是健全全国科技信息共享体系,完善科技报告制度,不断加强科技行政部门、项目承担单位、项目承担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五是建立健全全国性的科研诚信体系,加大对相关人员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科研人员廉洁自律机制。最后,在完善上述机构和制度的同时,要改革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薪酬形成机制,切实完善国家财政部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人事支出制度,充分激发科研经费管理的活力。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科研管理重在结果,而不是经费。
顾俊
近年来,科技人员因不当使用科研经费受到法律追究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教学科研机构也被审计部门发现挪用科研经费的情况。一时间,“科研腐败”思潮不胫而走,科技教育界形象受到极大损害。
现代司法坚持“罪法定”的原则。这就是说,先有犯罪,后有犯罪。如果没有法律规定,就不存在相应的犯罪。这并不意味着该行为不存在,只是说该行为不构成犯罪。媒体广泛报道的“科研腐败”,也是因为现行的科研管理条例规定经费专款专用,细化到每个课题都要分类支出。这就是为什么有“资金不宜流向当地”的说法。
我国教学科研人员的项目经费主要来自国家,属于公共经费范畴。近年来,财政投入力度较大,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是真实的。但是否可以由此得出“科研腐败”导致成果寥寥、经济损失巨大的结论呢?不必要。
首先,科学研究的风险巨大。从来没有人敢说,只要投入钱,就会有结果,而结果与投入成正比。如果存在这样的模式,如果中国在体育领域采取全国性的体制,现在可能已经获得诺贝尔奖了。
既然科研涉及风险,那么科研管理到底应该控制经费支出还是科研成果质量呢?如果无论结果如何都必须控制经费支出,那么肯定会出现效率越高,钱越省的情况,但剩下的钱与科研人员无关,何必省钱呢?这种一味控制经费、不看结果的做法是否有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研究项目的成效和效率?另一方面,现行体制机制是否管理资金比结果更严格?是不是因为科研风险大、成果管理难,所以要聚焦资金?如果确实如此,那么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们还是要着眼于解决产出问题而不是资金的使用问题。可以说,控制经费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是合理的,那就是成果管理到位了,却发现经费没有用于研究,导致没有成果。但既然已经有了结果管理,为什么研究人员仍然滥用资金而不考虑结果呢?这难道不是一个明显的悖论吗?
事实上,管理部门对项目资金支出的管理一直非常严格,但设计科目明显不合理。最突出的是科研人员的脑力劳动回报极低,而固定资产等费用支出却非常高。过去,科研人员重视奉献,不关心利润,但研究设备却相当缺乏。因此,资金支出的安排是有道理的。现在很多设备闲置。尽管科研人员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仍与他们的专业地位和业务贡献不匹配。继续坚持原来的规定不仅没有意义,客观上还会造成重复建设等不符合规定的资源浪费。购买设备会伤害科研人员的自尊。为什么企业要尊重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工作,国家却认为固定工资足以支付科研人员的全部贡献?难道你不知道科研人员之间的科研努力和科研成果的产出是参差不齐的吗?即使固定工资相似,不同科研人员的努力和结果却相差很大?这种努力的差异难道不应该通过咨询费等方式在科研经费上得到应有的奖励吗?
不认真探究现行科研管理特别是经费管理制度的弊端,拘泥于现有的规定和收费,不仅对科研人员不公平,也不利于科研人员创造性的发挥。至于夸大“科研腐败”,会导致科研人员乃至科技界的不良社会形象,不利于科技事业的后续发展。官员腐败必须抓,官员与科研人员勾结必须抓。更重要的是官员对科研特别是成果管理的粗心和不力。否则,“专项”再精准,也不会带来中国科研成果的增加。(作者为上海大学教授)各方观点
取消或严格禁止将科研项目作为高校和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的指标,是激进之举;而在科研预算中增加人类智力补偿则是人道之举。(网友赵旭光)
制度是科研反腐败的决定性力量。“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败的惩罚机制、不能腐败的预防机制、不易腐败的保障机制。”这同样适用于科研领域的反腐败。(网友肖钢岭)
大臣之所以感到愤怒和惊讶,是因为关注少、监督少、控制少,所以才这样叹息。不过,发现问题毕竟是好事。愤怒过后,需要冷静思考,落实行动。(网友封魂)
如果每一项科研经费的投入和支出都详细地列在科技部的官网上,那么即使普通人看不懂,行业内的从业者和学术界的每一位科研人员都会成为自愿的监督者。(网友庞澜)
相关资讯
-
学前教育教科研题目,学前教育教科研题目有哪些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前教育教科研题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学前教育教科研题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学前教育专…
2024-10-24 03:16:03 0
-
科研机构教育评价,科研机构教育评价怎么写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科研机构教育评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科研机构教育评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专家对数字化校…
2024-09-28 16:33:38 0
-
天眼十万年薪招不到人(中国天眼年薪10万招不到科研人才)详细阅读
明年上半年,FAST将接受国家验收。届时,全天候的观测节奏将使现有驻地人员“捉襟见肘”。为此,FAST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新一轮人才招聘。10月28日,FAST项…
2024-09-21 23:13:48 417
-
卫生健康 科技创新(陕西省卫生健康科研项目)详细阅读
本报讯(记者庞玲玲)陕西省科学技术厅与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签署《共同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将提高医疗科技服…
2024-09-18 08:37:41 626
-
学前教育科研对象,学前教育科研对象是什么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前教育科研对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学前教育科研对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学前儿童科学教…
2024-09-13 10:43:5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