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教育 为什么高考南北方有差异呢(为什么南北方高考总分不一样)

为什么高考南北方有差异呢(为什么南北方高考总分不一样)

学前教育 2024-08-03 20:11:23 77 教育网

高考是否公平一直是中国人民热切关心的问题。

历史上,偏远地区加分、不同省份高考难度不同等问题一直是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为什么全国不能有一篇论文,统一排名?”

为什么高考南北方有差异呢(为什么南北方高考总分不一样)

尤其是来自山东、河南、江苏等大省的学生感到很委屈:为什么高考要面对“地狱模式”?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600多年前,就出现了“中国科举第一冤案”,其原因已有解释。

在那场冤案中,最有才华的状元秀才被从车上撕下来,公正严格的考官被直接处决,而高中榜首的其他考生全部被剥夺了荣誉。

一手造成这种冤屈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皇帝。

为什么他要把帝国最优秀的学者踢出皇榜,而另选一批才华远不如他们的人呢?

巨大不公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无奈的真相。

清白正直的读书天才,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考取状元,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落得了身首异处的下场……

才华横溢带来的不是荣耀和财富,而是死亡。

有人说,陈安安(f)是历史上最倒霉的状元。

陈安欢,字安中,福建长乐人。与同时代的学者相比,陈安中绝对称得上是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5岁开始读书,才华横溢,从小就被称为“神童”。

少年时,他博览群书,记忆力近乎过目不忘,成为“闽南十大才子”之一。

如果是在现代社会,像陈安中这样的天才或许有很多种选择:科学家、商界精英、著名学者……但当时的他只有一条路:科举入仕。

“学有所成,出仕为官”是那个时代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科举考试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就像高考对于今天的中国学生一样重要。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二月,陈安中与众多读书人一起参加了明帝国的科举考试。

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一向以清白、率直着称的刘三吾,是明太祖信任的文官。

刘三吾秉承为国选拔人才的决心,以才学为唯一标准,录取了51名进士为新进士。

排行榜出炉后,才华横溢的陈安中高居榜首,成为人人羡慕的第一得主。

剩下的五十名学者也是从百万中选拔出来的。

然而,面对这个公平公正的考试结果,明太祖朱元璋却勃然大怒。

作为君主,自然希望“天下英才入吾彀中”。朱元璋反常的雷霆之怒,是因为有人告诉他,这场考试根本就不公平,存在舞弊现象。

原因很简单。此次录取的51名学者全部来自南方。

北方士人无一例外,皆在孙山失名。

“难道北方第一的读书人,还比不上南方读书人中的第五十一位吗?这其中一定有猫腻!”

北方士人对此十分不满。他们聚集大街小巷议论此事,还到礼部衙门闹腾。此事很快就传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耳朵里。

朱元璋立即下令彻查此事。

他派出以张欣为首的12名公务员前往查看所有试卷并调查真相。

没想到,张欣等人仔细审阅试卷后,给出了令朱元璋大吃一惊的答案:刘三吾为人公平公正,北方读书人的文采确实很差,不如南方读书人。

南方学者中的第51名远高于北方学者中的第1名。

张欣向皇宫提交了许多北方学者的试卷。朱元璋读后发现,许多北方学者不但文笔不佳,而且不懂得避讳,常常发表禁忌之言。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本该尘埃落定,但朱元璋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

他没有指责北方士人散布谣言、破坏禁令,而是下令处决了秉公办事的主考官张欣等人,并将主考官刘三吾流放到边疆。

朱元璋大笔一挥,将南方读书人全部驱逐出高中科举名录。第一秀才陈安中被指控莫须有,最终被杀。

随后,朱元璋亲自出题、批改,再次主持考试。

这次,朱元璋亲自评选了新进士名单,名单上的士人全部来自北方。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南方读书人,面对皇帝明目张胆的偏袒,只能被打掉牙齿,血肉模糊地吞下去。

皇帝的偏袒打破了“择优录取”的原则,反而让“北方人优先”成为了潜规则。

同样是明朝读书人的人,仅仅因为地域不同,就遭遇天上地下如此不同的待遇,怎么会尴尬呢?

到了朱元璋的孙子明仁宗在位时期,这种对北方士子的偏袒甚至成为了一种制度

仁宗规定,按地区选拔新进士。南部地区选拔60人,北部地区选拔40人。

表面上看,似乎是南方士人受益于荣耀,多了二十个名额,但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国考不分地区,南方人凭着天赋至少能占据80%左右的名额。

明朝皇帝为何要实行如此不公平的科举制度呢?

这是很多人的共同疑问。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称“淮右布衣”,也算南方人。他发了财,并在南方建立了首都。他为何如此喜爱当时水平不高的北方学者呢?

太祖皇帝并不是愚君,他不会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做出看似模糊的决定。

他知道他所驱逐的那些南方学者是不公正的;

他知道北方的学者水平确实低下,普遍不如南方;

他知道,判处死刑的审判官张欣等人是公平、公正的;

他知道,陈安中这个无辜死去的第一秀才,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人才;

但即使他知道了一切真相,他仍然不会改变自己的决定。

因为他是天下之主,他要考虑的不是考试是否绝对公平,而是整个帝国的稳定和发展。

当时的主考官刘三吾向太祖辩解时,曾说北方地区连年战乱,士人无心专心读书。南方地区繁荣昌盛,所以文化繁荣,文人墨客普遍写出好文章。

殊不知,刘三吾的防守触动了朱元璋的心思。

朱元璋出身卑微,身经百战,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北方的情况他很清楚。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北方贫穷,老百姓在战乱中连吃饱饭活下去都是种奢望,怎么可能拥有南方人那种得天独厚的读书环境呢?

看似最公平的录取方式,不分地区、全国统一出卷、排名,其实对北方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因为起跑线不同,怎么可能跑得过南方人呢?

如果长期没有一个北方士人能够通过科举进庙,那么久而久之,北方人难免会对明帝国感到寒心和失望,认同感也会越来越差。

要知道,虽然当时的明朝将元朝皇帝赶到了蒙古,但是元朝皇帝并没有完全放弃。蒙古骑兵时刻准备着伺机进攻明朝,夺回中原的控制权。

在北方地区,由于长期是元朝的腹地,人心不稳,很多人对元朝还是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

朱元璋必须得到北方人的支持。

否则,整个国家很可能再次陷入动乱。

洪武三十年的这起科举冤案,并不是朱元璋对南方人的无情,而是出于对整个帝国的无奈。

治理大国比较困难,地区差异肯定导致候选人素质的差异。

从选拔考生的角度来看,考试的公平性无疑是最可取的。分数高说明能力强,谁分数高谁就被录取。

但考试从来不仅仅是考试的问题。首先,对于国家来说,考试对落后和边疆地区有促进教育、增强向心力的作用,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区域公平。其次,对于家庭来说,教育还具有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功能。

因此,考试公平与地区公平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

被处决的张欣和被流放的刘三吾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儒生,懂文章,但却没有看透这一点。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