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教育 1930年五行属什么(1930年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1930年五行属什么(1930年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学前教育 2024-09-11 22:11:09 576 教育网

中国近代文化名人中,一直缺乏文科成绩优异,但数学成绩极差的“偏才”。比如钱钟书、吴汉、沉从文都是这样的人。

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时,数学只考了15分;吴菡考入北大时,数学也不及格。沉从文在20年代末参加北京大学考试,包括数学和语文在内的所有科目均未及格。

1930年五行属什么(1930年中国处于什么时期)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数学考0分,考上大学的人。听到这个你不会感到惊讶。毕竟我们当代还有一个“没有论文就上大学”的更狠的张铁生。

但严格来说,张铁生赶上了特殊时代;钱钟书语文、英语平均分均有所提高;吴瀚在老师胡适的帮助下转向清华大学。

至于沉从文,他考不上大学,就转而写小说。最后,他拿着小学文凭直奔北大,然后去教书育人。唯一的区别是上面那个人数学考试得了0分,但仍然上了大学。此人就是“农民诗人”臧克家。

臧克一家早年参加北伐,当过兵。后来,他们放下枪,拿起笔,却忘记了所有的数学。结果,他用自己的“三行诗”给考官闻一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顺利考上了大学。

一、闻一多慧眼识英才

1905年,臧克出生于山东潍坊一个贫困的地主家庭。他十四、十五岁开始上小学,十八岁考入山东省师范大学。在校期间,曾在国家级刊物《语丝》上发表文章。

1927年,臧克家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后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臧克一家逃回家乡。1930年,报考山东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中文系。

那时,臧克一家已经二十五岁了。他已经离开学校好几年了,早已忘记了所有与数学有关的知识。所以,这次考试他最终交的是一张白卷。

当时,学校的语文试卷上有两道题:一题让他说说为什么要考国立青岛大学;一题让他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考国立青岛大学。另一题要求他用“杂感”写一篇作文。原本要求学生写散文,但臧克家最后写了三行诗:

生命总是在追逐幻光,但凡视幻光为幻光的人,都会陷入无边的苦海。考官闻一多先生看到后,顿时大吃一惊。他给臧克的诗打了98分。为什么给他这么高的分数?因为闻一多从这首诗中看到了臧克家在现代诗歌创作上的潜力。

当时与臧克一家同龄的人大多出生于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因此他们这一代人从小就接受私塾教育,学习旧体诗词。

即使这些人后来转学,开始学习写现代诗,但很少有人有臧克家的“光环”,这也是闻一多看到后如此惊讶的原因!

臧克家的诗中,他把人生比作一种对“幻光”的追求,已经很新奇了。而明知生命如虚无缥缈的光芒,你依然坚持做一个“追光”的孩子。这种精神更是弥足珍贵和难得。

另外,臧克家的这三首诗与1906年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中的名言几乎有相同的内涵:“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后仍然热爱生活”。生活清晰。”

所以,闻一多决定破例接纳臧克一家,也就不足为奇了。后来臧克家受到闻一多、徐志摩新月派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

朱自清老师认为,从他开始,诗歌中的中国农民形象变得有血有肉、丰满起来。1933年,臧克家在闻一多的帮助下,自费出版了个人诗集,销量相当不错。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臧克家坚持写诗,为农民发声。毛主席也很欣赏臧克家的诗词。他作诗时,常写信询问臧克家的意见。

二、臧克家上大学的“特殊”之处

其实,当你仔细研究钱钟书、吴汉等人进入大学的过程时,你会发现他们的起点比臧克家族高得多。

钱钟书当时报考清华大学,语文和英语成绩均优异。因此,他的综合成绩远高于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

1929年,清华大学平均录取分数线为40分,钱钟书得了57分。这57分中,有15分属于数学,另外42分是英语和语文成绩。

也就是说,即使钱钟书数学得了0分,他的总分仍然超过了清华的录取分数。所以即使是现在,像钱钟书这样严重偏科的学生,仍然有可能直接考上大学。

吴菡原本同时报考北大和清华,但数学不及格,北大没有录取他。他上清华大学时,其实是得到了导师胡适的支持。

不过,也有人说,吴瀚是自己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的,然后胡适才写信给清华大学校长,请求学校照顾他。

吴菡一到大学就开始读二年级。据说,这是因为吴瀚在此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学术成果。不仅是胡适,冯友兰等人也曾帮助过他,可见吴汉的起点很高。

我们一开始就说过,沉从文没有上过大学。后来他因写乡土文学而走红,又因与徐志摩交好,经胡适推荐而成为北京大学教授。

但不可否认的是,沉从文在文学创作上也有着极高的天赋。在报考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前身)之前,他已经有些名气了。

只有臧克嘉考入国立青岛大学时,没有胡适、徐志摩等名人的推荐,而且不像钱钟书那样可以通过英语和汉语提高自己的综合成绩。

臧克家完全用他的三句白话诗打动了闻一多,这是相当困难的。同时,这件事也从侧面证明了闻一多老师识才的敏锐眼光。

结语

臧克家、钱钟书、吴晗等名人的上大学经历确实很传奇。必须说,他们的成功不仅仅归功于自己的专业知识,更要感谢好的学校和老师给他们提供的机会。

尤其是臧克佳,没有人脉、没有学术成就、没有外语特长,仅凭三首诗就考上大学,实属罕见。

此外,今天人们谈论大学教育时,常常呼吁现代大学给“人才”提供机会。有些人虽然偏爱科学,但往往也有自己的专长。

然而,在当今的中国,像这样的“偏才”其实并不需要学校给予机会。他们有很多机会通过互联网和新闻媒体取得成功。不仅文科“受青睐”的人有更多机会,理科“受青睐”的人也有机会。

2009年,一位来自四川的黄蝇写了一篇《甲骨文》作文,终于考上了四川大学。2016年,物流员工、高中生于建春解决了世界数学难题,最终考入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唯一不同的是,现在的高考不再允许考生写诗。所以,没有人能像臧克佳那样,只凭三首诗就能考上大学。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