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讲略(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与演变)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1讲《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
【课标】
了解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的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始皇帝”的由来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
列举了汉代至元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阐释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等历史事实,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清)的开始
虞川王位于子期,“公世”“家世”,禅让制(传贤)世袭制(传子)。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二)商(殷)朝的政治制度——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神权色彩浓厚,以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如商王是群巫之长)。如占卜决策、祭祀。
(三)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的地方管理制度——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中国古代称为“封建制”、“封建制度”、“封邦建国制”)
1、演变:完善于周武王时,破坏崩溃于春秋战国时,废除于秦朝时(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在全国废分封,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县、封国(王国、侯国)并存制,汉武帝用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封国的官吏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以后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2、目的:统治征服地区,拱卫周王室。(“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对象:王族(周王子弟,“封建亲戚”,是主体,主要在战略要地或富庶地区)、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4、内容:
(一)分封方式:周王将王境(王都)以外的土地和居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国)。诸侯国的极大独立(地方过度分权)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诸侯国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也类似于近代朝贡国与宗主国的关系;诸侯国与周天子的关系是前者服从后者。
(2)诸侯(诸侯王、诸侯王)权利:诸侯享有封建国家的土地(形成井田制度)、治理、分封(大臣、官员)等权利,从而形成等级制度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封。
(3)诸侯的职责:听从国王的命令,镇守领地,随从征战,报告朝觐,进贡……
(4)周初重要封建国家:齐、鲁、燕、魏、宋、金。【此时已无韩、赵、魏、秦、楚】
5、影响(作用):加强统治地方,拓展疆域;贵族集团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利巩固统治。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众星拱月政治格局),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使周的政治文化长期覆盖中原(黄河中下游)。埋下分裂割据隐患。
6、瓦解的原因:
根本性:生产力的发展和作为其经济基础的井田制度的逐渐瓦解;自身的缺点,诸侯权力的相对独立;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增强。
7、瓦解(遭到破坏)的表现:
齐桓公在夔丘结盟,楚庄王问鼎中原(国力的象征),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齐继后,“礼乐从诸侯被征”(“礼崩乐崩”),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
8、当今社会的痕迹:
部分姓氏、地名,如宋、陈等。山东——齐鲁地;河北、北京——燕赵土地;湖北、湖南——荆楚土地;江浙——吴越土地。
(四)西周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演变:确立于夏,完备于西周时,崩溃于春秋战国时,标志结束于秦朝时,影响至今仍有。
2、目的、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划分宗族内部的嫡庶系统(大小宗关系),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财产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等级制)。
3、特点:核心是嫡长子(宗子,正妻的长子)继承制;大小宗是相对的,且具有双重关系(家族等级关系、政治隶属关系),“家”、“国”结合一体。(“立嫡不以长,立长不以贤”)
4、宗法(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影响:
(一)积极作用:巩固统治。保证侍清侍路制度(官制、权力垄断、特权地位);家国同质,有利于团结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对中国社会结构(父系世系)和日常生活观念产生长期影响,如家国一体、尊老爱幼、尊重祖先,促进社会和谐、宗族凝聚力等和民族团结。
(二)消极:违背现代民主法治的潮流。有诸如等级制度(hierarchy)、父权制、男优(男孩优先)、裙带关系等概念。
6、宗法制对后世影响的痕迹:
族谱家谱、家规、祠堂(祠堂);尊祖、扫墓祭祖、认祖归根、忠孝亲情、男尊女卑、先亲后外、尊老爱幼、忠于皇帝(主人);吃团圆饭;同乡会、裙带关系、宗派倾向……
7、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示意图
(五)西周礼乐制度的实质和中国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礼乐制度的实质:维护在宗法制、分封制基础上形成的奴隶制等级秩序的礼仪规则、典章制度。
2、中国奴隶社会(三代——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位是世袭的;占卜决策与祭祀——神力与王权相结合;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封建制度——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贵族政治)。
二、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演变(包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关于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1)君主专制:与民主决策相反,是指君主至上、权力垄断(君主集权)、决策上的专制独裁(“政令一一颁布”))。涉及的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政府制度、朝廷制度等。
(2)集权:与分权相反,是指中央政府控制国民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地方政府绝对服从中央政府。涉及的系统是地方政府系统。
(三)两者的关系:君主专制国家必须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并不一定需要实行君主专制,就像今天的中国一样。
2、形成发展原因:
(一)经济:维持小农经济的需要;(2)政治:巩固民族团结和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三)理论与实践:法家的形成、发展(入儒)和成功运用;(4)直接原因:秦王嬴政灭六国(“六王完毕,四海为一”),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战争,——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
3、指导思想:法家、儒家思想。
4、核心特点:皇权至上(君主专制);地方服从中央(中央集权)。
5、主要内容:加强皇权;加强思想控制;变革中央、地方机构;注重选拔任免官吏;加强监察机制。
6、两大矛盾及其演变趋势: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相权逐渐削弱直至废除丞相制,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减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调整削弱宰相权力的原因:阻止宰相行使权力,强化皇权(根本);弥补政事繁杂和宰相人才的不足,提高行政效率。
7、地位: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框架体系。
8、影响:积极(主要是中央集权的作用,明清以前为主):(1)政治:利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发展和民族融合;利社会安定、抵御外侮。(2)经济、文化:利小农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和大规模工程建设,中华文明长期延续。
消极(主要是由于君主专制的作用,主要是明清时期);(1)政治:容易导致决策失误、暴政,激化社会矛盾;它很容易导致“至上主义”,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腐败和从众。盛行;压制地方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剥夺人民的政治权利。(2)经济:维持小农经济,防止后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三)文化:思想文化专制束缚思想,阻碍民主思想的产生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四)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后期),违背了世界潮流,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转型。
9、演变:确立于秦朝,发展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空前强化于明清。
(二)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王制的继承发展,结束于1912年)
1、由来:三皇五帝的传说;为显示个人功绩。
2、内容、特征:皇帝称号;皇位终身、世袭传承;皇帝独尊、皇权(掌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一切大权)至上——核心。
3、君臣关系:主子与奴才。
4、本质:君主专制。
5、利弊:适应了巩固统一的需要;国家、政治属于一人、一家、一姓;决策有独断、随意性,易致暴政。
(三)从秦到清中央官制和中央机构的演变(君主专制的表现)
1、秦朝:(1)三公九卿制。特点:分工(分权)明确,相互配合、牵制(体现主权在君,并非近现代的分权制衡的民主原则),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大权最后操纵于皇帝。被历朝承袭(沿用、沿袭、继承发展)。
(2)决策方式——朝议(廷议)制度。利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但终由君主决断。被历朝沿袭(继承发展)。
2、西汉:内外朝制。汉武帝设中朝(由地位较低者充任)抗外朝,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3、隋唐:三省六部制。特点、作用:似“三公九卿制”、“朝议制”;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君权。被历代基本沿袭。
4、北宋:二府三司制。原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
5、元朝:一省多府制。
6、明朝:废丞相制,设内阁制。
(一)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分权为六司,直属皇帝,成为惯例。
理由:宰相权力太大,威胁皇权。
结果:皇权增强;皇帝有许多行政事务。
(2)明成祖(朱棣)建立内阁制度。
权力和地位:皇帝的辅佐和侍从咨询(顾问)中央机构处理政务。没有独立的决策权和行政权,对皇权没有限制作用;没有法律地位,职权范围不明确,不指挥六部委。
影响:皇权加强;后来宦官干涉政治,使政治变得黑暗;为清朝所用。
7、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
职责及地位:军事事务一切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央机构没有独立决策权和行政权,对皇权没有限制作用:跪着接受笔录、上传、颁发。就像一个秘书处。
特点:密集、简单、快速。
影响:标志着绝对君主制的顶峰。
明清时期帝制空前的强化,反映了本质: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
中央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坐-站-跪。
附:明代内阁(正辅)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异同
(四)从春秋战国到明清地方官制和地方机构的演变(中央集权的表现)
1、春秋战国: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商鞅变法时,在秦国废分封,行县制。
2、秦: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一)级别:中心-县-县(路)-乡-里亭。
(二)特点:县长由皇帝任免,不世袭。中央政府垂直(直接)管理地方。
(三)影响:标志着官僚制(官员任免制)取代贵族制(贵族世袭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是后世的继承和发展(为后世地方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3、汉:汉初:郡县国(王国、侯国,为分封制)并行,后封国危及中央集权。
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颁布命令解决国家问题,任命总督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东汉:州-郡-县。
4、唐代:道州郡;后期,诸侯城镇(节度使)被分割,削弱了中央集权。
5、宋代: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军事权归还中央;地方精兵和将领加强了中央禁军;文官被任命为地方官员(都督),并设置总知府对其进行监督;大部分地方税被转移到中央政府。
路-州-县。
6、元:创行中书省(行省、省,打破地理标志范围)制。
(一)目的:改变宋以来地方无权的局面,加强地方控制。
(二)内容:除中书省直辖的中部省(河北、山西、山东)外,设立地方中书省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或行省。又分为道、府、府。-县;行省负责地方经济、军事、政治大权,其首领由皇帝任免,直属中书行省并对其负责;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藏区和佛教事务。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及澎湖地区。
(3)特点: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四)职能: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并为后世所沿用。
7、明清:改土归流。
(一)措施:逐步废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土司是地方知县、宣威司等政府机构,土司是当地民族领袖,允许世袭),代之以土司。由朝廷派官员直接统治。
(二)意义: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集权);促进各民族交流,促进地方发展;改变当地的落后、分裂和争端,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8、地方官制演变特点: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地方无独立行政体制,绝对服从中央。
9、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异同
(五)中国古代选官(“选举”)制度的演变
隋唐到清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一)现状:隋唐及以后的主要选官制度(1905年废除)演变为明清的八文选官制度。
(2)评价:优点:打破世家(士族)对官场的垄断(镇压宗族),将选拔官员的权力归还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官员结构,扩大官员来源(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学术文化、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儒学的地位;相对公开、公平、科学,有利于社会稳定;可供近当代人才选拔参考。
缺点:考试内容重文学、轻理论,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一定能“行世”;明清选拔学者的八股,束缚了思想,败坏了学风;忽视品德(行为)的;只是为了选拔官员,本质是为皇权(专制统治)服务(为统治者选拔奴隶)。
(六)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制度:秦设御史大夫,元设御史台、监察御史监察百官或司法;秦设郡御史,汉武帝设刺史,宋设通判、提点刑狱司监察地方官或司法。
2、评价:(1)利监督官员规范执政,减少腐败;(2)服务、受制于皇权,效能有限。
(七)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天下一家;2、官僚政治,人治高于法治;3、皇权与神权相结合,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治专制;4、以中央集权君主制为基本框架和格局,伴随着君主制与宰相权力、中央与地方两个矛盾的斗争,总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相关资讯
-
教育培训机构薪酬制,教育培训机构薪酬制度硕士论文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培训机构薪酬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教育培训机构薪酬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企业员工培…
2025-01-24 06:16:02 0
-
区学前教育管理细则,学前教育管理制度汇编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区学前教育管理细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区学前教育管理细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2012学…
2025-01-23 05:24:03 0
-
教育培训机构小班计划(辅导机构小班课管理制度)详细阅读
今天给各位分享教育培训机构小班计划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辅导机构小班课管理制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1…
2025-01-21 21:16:02 0
-
红色教育基地培训制度,红色教育基地培训制度内容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红色教育基地培训制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红色教育基地培训制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党员教…
2025-01-20 10:32:36 0
-
教育机构后勤服务制度,教育机构后勤服务制度内容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机构后勤服务制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教育机构后勤服务制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学生对…
2025-01-17 11:00:0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