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教育 刘诗诗首登央视春晚(首登央视春晚激动采访)

刘诗诗首登央视春晚(首登央视春晚激动采访)

学前教育 2024-08-26 11:50:37 352 教育网

《又下雨了——》2023年1月21日除夕夜10点左右,伴随着悠长悠扬的兴化口音,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的莆仙戏亮相总站春天节日晚会《华彩梨园》。在远山流水、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舞台背景下,在歌词“雨打酒,洗去轻尘”的旋律中,一生一次的两位主角在雨伞下同行,一切都走到了一起。

这是来自福建莆田的莆仙戏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这部有着千年历史、保留了宋元南戏音乐元素的戏曲,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演出的剧目《踏伞行》荣获2022年文华奖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

刘诗诗首登央视春晚(首登央视春晚激动采访)

对于莆仙戏在春晚的首演,《人民日报》评价道:“《踏伞行》优美细腻,手、眼、身、步都展现出古戏独特的生命力。”

莆田市鲤城区莆仙戏一团团长梁向东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莆仙戏剧目“内容丰富,很有教育意义”。

1月21日除夕夜,莆仙戏亮相总台春晚。图片来源:春晚节目截图

“歌剧诚信与创新的典范”

“水远了,山若隐若现,风雨同行,再行一程。”代表莆仙戏在春晚的首演,是由国家一级演员黄烟烟、吴庆华表演的《踏伞行》第四折《共渡》折本。

《踏伞行》由福建莆仙剧院创作排演,是一部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新剧目。其故事结构脱胎于传统莆仙戏剧剧本《双珠记·逃难遇亲》,并吸收了其他经典选段的元素,演绎了古代青年男女在战乱中偶遇、风雨同行的爱情故事。它被重新设计以传达现代人类的情感。

在2022年8月的《踏伞行》媒体见面会上,编剧周长赋表示:“《踏伞行》是一个‘守正创新’的剧本。‘守正’就是保留莆仙戏的传统,突出莆仙戏的表演特色;‘守正’就是保留莆仙戏的传统,突出莆仙戏的表演特色;‘创新’在于内容新。”

这部历经数年打磨的新作,自2018年公演以来,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付进评价说:“戏曲诚信创新的典范”、“充分体现了民族审美与时代精神的高度契合,是戏曲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大贡献”。

莆仙戏《踏伞行》剧照。图片来源:莆田晚报

12月初收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的邀请函后,黄艳艳、吴庆华抵达北京参加排练。虽然这部剧已经排练多年,但吴庆华表示,自己仍需精益求精。“我们一点也不敢马虎,我们表演得很仔细,尤其是细节,更注重我们传统的演技。”

《踏伞行》是莆仙戏典型的正声、正旦表演。最后的片段长约一分钟,展示了莆仙戏生角的“姜芽手”、“抖步”和旦角的“踏步”、“千斤落”。行动。

吴庆华同时也是福建省莆仙剧院的导演。他把参加春晚视为宣传莆县本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我感到既高兴又负责任。”

黄艳艳是中共二十大代表、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副院长、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在接受《莆田晚报》记者采访时,她表示希望借助参加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这一重要机会,“让更多的海内外观众关注莆仙戏、喜欢莆仙戏”。

“宋元南戏活化石”

“可爱的莆仙戏代代相传,弦歌八百首,珠玉诗五千首。”1962年,著名作家、戏剧家老舍在观看莆仙戏演出后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莆仙戏是闽中部沿海的古老戏曲。其根源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两县以及闽中、南部的兴化方言地区。它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代南戏艺术遗存,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

老舍诗中的“五千”并不夸张。据不完全统计,莆仙戏传统剧目有5000余个,传统艺人的表演手稿8000余份。其中,81个剧目保留了宋元南戏的原貌和相似的故事情节,如《蔡伯喈》、《张协状元》、《目连救母》等。

中国艺术学院教师刘念子在《第《南戏新证》一书中写道:“仅就以上已收集的莆仙戏剧剧本数量而言,全国乃至世界上没有其他戏剧能够可以与之相媲美。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戏剧艺术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和博物馆。”

近几十年来,莆仙戏在保存和积累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多次改编、创作新剧目。30余部剧目荣获省级以上演出一等奖。例如,《状元与乞丐》讲述了两个孩子与算命先生的预言相反的成长故事,歌颂了不向命运低头的奋斗精神,也推动了风俗习惯的改变;《陈文龙》《海神妈祖》《大唐梅妃》等剧目结合了莆田历史名人的故事。把故事搬上歌剧舞台,不仅传播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也弘扬了人物的爱国爱民精神。

在演唱方面,莆仙戏“杏花腔”广泛吸收了莆县民歌俚语、十声八乐、佛歌、宋元词曲、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以独特的莆仙话,保留了很多中国古代特色,一开口就有浓浓的乡土气息。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奎曾评价莆仙戏“美得让人窒息、美得让人落泪、美得让人窒息”。美丽到让人感动。”他认为这种艺术美来自于莆仙戏独特的表演。“木偶引进”系统是人们模仿木偶而形成的表演系统。与以昆曲为代表的古典戏曲和以京剧为代表的现代戏曲不同,莆仙戏的表演形式古老、丰富、细腻,生、旦、末、末各角色都有一套完整、独特的动作。周。范例。

王奎因此认为:“在众多的地方戏种中,莆仙戏应该是最古老的。它的艺术融合了中国南北宋时期已有的戏剧表现方法,特别是木偶戏和木偶戏的操作规则。……正如一切技术手段来表达的表达方式一样。”京剧大师梅兰芳曾为莆仙戏题词——:“莆仙科普,传统香”。

让古剧焕发新光彩

在莆田,莆仙戏从来不缺观众。南宋时期莆田诗人刘克庄曾描述莆仙戏演出时人们观看的盛况:“全城忙着脱钗袴,大半人在戏中”。目前,约有120个莆仙剧团活跃在莆田。在农村,每逢家里有喜事,人们常常请剧团送戏下乡。

莆仙剧场演员郑超凡告诉澎湃新闻:“《下乡》的每个场馆都座无虚席。来看戏的大多是老年人。但是,由于我们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年轻一代的人数也有所增加。观众。”

梁向东介绍,2020年之前,剧团每年演出300多天,通常每天演出两场,下午一场,晚上一场。“晚上剧场基本上都是满的。”“莆仙戏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很受欢迎,这几年受疫情影响有点不景气,但现在好一些了。今年,我市将采取牵头庆祝元宵节、开放古街等活动,并邀请剧团前来。”

如果说乡村是莆仙戏自然生根的土壤,那么校园就是莆仙戏新开辟的生长场。莆田艺术学校设有莆仙戏表演专业,莆仙戏历史上两位“梅花奖”获得者——王少元、黄烟烟均毕业于此。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触莆仙戏,莆田市于2012年初启动了“莆仙戏进校园”试点项目。十年来,越来越多的演员走进中小学校园,讲解戏曲知识、教授表演艺术。“湄洲岛第一中心小学和莆田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我们指导下获得了全国儿童戏剧小梅花奖,现在走进校园,反响非常响亮。”郑超凡说。

黄艳艳在小学校园里给孩子们辅导。图片来源:“八闽剧”微信公众号

大学教室里也能看到莆仙戏。莆田学院开设莆仙戏欣赏课程,并于2018年10月推出莆仙戏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专题班,分为莆仙戏表演和莆仙戏创作两个方向。莆仙剧院专业演员担任艺术总监。2022年7月,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莆田艺术学校签署合作协议。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将汇聚作曲、配器、表演等优势学科,支持莆仙戏加速制作创作。

登上春晚后,莆仙戏将继续走上新的传承发展之路。梁向东表示,新年计划去更多校园参观。吴庆华在福建日报视频《好戏逢春——再话踏伞行》中表示:“坚定文化自信,磨砺演艺初心,深入挖掘戏曲传统,弘扬戏曲特色,创作更多精品剧目,让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和光彩。”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