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评价研究背景,学前教育评价研究背景怎么写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前教育评价研究背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学前教育评价研究背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幼儿评价?
幼儿发展评价是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对幼儿实施有效教育、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因而是幼儿园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具体的幼儿发展评价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幼儿发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 强调鉴定、评比的功能。即幼儿评价的价值取向重于鉴定甄别的功能,有的教师甚至热衷于根据评价结果给幼儿分等级、贴标签,唯独没有考虑到评价促进和发展幼儿的功能,没有正确认识到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这样的评价对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2 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在一些幼儿园,幼儿发展评价的内容多着眼于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对于幼儿其他素质的发展则不够重视,对幼儿在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的表现,如积极尝试、独立自信、主动探索的精神,大胆交往、自我表达的能力,爱惜物品、关心他人的情感等有所忽略。评价内容单一、片面,容易导致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幼儿。
3 评价标准的统一化。传统评价把幼儿置身于一个预先确定的共同的标准或常模下,将幼儿的特质强行纳入成人预测和控制的框架中Ⅲ。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就某个目标达成度将全班幼儿“排队”,甚至分为好、中、差等级。这种评价忽视了幼儿的多样性、差异性,违背了幼儿个性的丰富性、复杂性,也压抑了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不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幼儿的实际情况。
4 评价方法多采用定量评价、他人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自我评价。传统的评价过分强调量化评价,认为定量评价能更好地体现科学性。殊不知对于某些幼儿的评价内容,如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求知欲、良好的个性品质、责任意识等。是难以用量化方式进行评价的。而且这种量化的评价结果不利于对幼儿的发展进行真正深入的分析,无法帮助教师确切了解幼儿并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措施和策略,是不可能实现评价的本真价值的。另外,以往的幼儿发展评价一般是教师对幼儿评价,教师控制着评价过程,这就无法调动幼儿在评价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 重视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以往的幼儿评价,往往重视结果性评价,它关注的仅仅是幼儿各方面达到目标的程度,即幼儿发展的结果,而忽视了幼儿发展的过程,忽视了个体发展中的特质。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是以什么为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从以两个方面理解学前教育目标:
1、学前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从世界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看,20世纪60年代着重智力开发,70年代强调创造力的培养,80年代重视个性、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儿童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逐渐开始认识到,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2、正确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即处理好体育和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好智育和德育的关系、处理好知识和智力的关系、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学前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指向于人的身体的发展过程,提高幼儿健康水平学前教育为目的。智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护理、幼儿体育活动、健康教育、卫生保健工作等。
2、智育,指向人的认知发展过程,培养认识兴趣和习惯,发展智力为目的。智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感觉教育、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前教育评价研究背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前教育评价研究背景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