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教育 大学微专业有什么用(学校微专业证书有用吗)

大学微专业有什么用(学校微专业证书有用吗)

学前教育 2024-10-04 06:58:21 981 教育网

从近两年各大高校的探索和实践来看,学校在设置微专业时,普遍会选择与前沿科技领域相关的专业学科,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结合,培养国家所需的创新型创新人才。行业。复合型人才。

“秉承鲁班精神,锻造一流人才,我们是2021级智能建设实验班!”近日,在广东工业大学首个微专业——智能建设开学典礼上,该班首批50名本科生热情高呼开课公告。2022年,广东工业大学启动微专业建设。计划在每个学院开设至少一个微专业,充分利用科研和企业资源,打造一批“小而美”的特色人才培养项目。

大学微专业有什么用(学校微专业证书有用吗)

事实上,微专业并不新鲜。近年来,为落实和落实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国内多所高校相继开设了微专业。日益火爆的微专业能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未来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专业不等于小专业

“微专业,简单来说就是小而灵活的专业,是大学生在学习原专业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发展需要,拓展跨学科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广东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肖明教授表示,“微专业不仅是专业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实现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途径之一。”

例如,广东工业大学开设的智能建筑微专业,允许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选修自动化、计算机、机械电子等课程;同时计算机和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学习土木工程施工知识。山东大学开设的17个微专业来自该校10个学院,包括生物微电子、多元智能、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多个专业。

微专业和辅修有什么区别?“辅修专业是在主修专业之外选修的专业,学生可以选修本专业以外的任何专业。而微专业则以主修专业为基础,交叉融合多学科前沿.知识和技术。”肖明表示,微专业的设置比较灵活,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由学校老师和企业专家根据行业需求进行综合规划和调整,并且可以不断迭代和优化。

事实上,除了广东工业大学外,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南工商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微专业。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青睐微专业?在肖明看来,这与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发展倒逼高校专业和人才培养改革密切相关。他说:“过去,高校专业过于细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衔接不紧密,难以有效满足前沿技术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必须实施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战略,全面实施“六优一争先”计划2.0,通过专业改革,打造微专业、交叉学科课程。开放推进新工科、新医学、新农业、新文科‘四新’建设。”

从近两年各大高校的探索和实践来看,学校在设置微专业时,普遍会选择与前沿科技领域相关的专业学科,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结合,培养国家所需的创新型创新人才。行业。复合型人才。

不同大学有不同的建设路径

据了解,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微专业主要有两类:一是高校开设的跨学科课程,即大学型微专业;二是高校开设的微专业。另一种是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面向大学生的微型专业。职业院校的学生。

微专业是高校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举措。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新路径。各大高校也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和未来发展目标,对微专业进行了不同的设置。

例如,武汉科技大学将于2021年下半年开始试点微专业,目前拥有大数据技术及应用、智慧医疗、创新创业管理等5个微专业。据悉,武汉科技大学开设微专业,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使学生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的学术专业素养和行业能力,使学生走出校园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山东大学设立微型专业,旨在连接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专业培养项目与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因此,学校的微专业课程普遍具有高水平、交叉性和挑战性。

广东经济发达,市场需要跨境人才。广东工业大学打造的微专业面向广东省“双十战略”万亿级产业集群规划,即布局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0个支柱产业集群,为广东经济提供人力支撑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专业不仅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微专业加上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高校有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智能建造微专业的第一堂课,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我们原来专业学习中没有涉及到的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微专业的上课时间是周末,让我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这对专业学习和未来就业也有帮助。”广东工业大学智能建造微专业首届学生、智能建造实验班班长洪业华说。

在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可以在第一学年下学期申请微型专业。微专业学生周一至周五按照微专业培养计划学习,周末按照微专业专业培养计划学习。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包含微专业的内容。“两个培养计划并行实施,为学生提供‘小餐’和‘营养餐’。”肖明说。

他认为,微专业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塑教育教学组织形态的重要手段。因此,建设微专业,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跨学科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科交叉融合水平;创新评价机制,方式灵活多样。考核评价标准,培养创新人才,为微专业建设提供开放、多元的发展环境;高度重视数字化改革,通过慕课、虚拟教研室等数字化平台共享专业课程资源,用科技手段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