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教育 三角形重心例题和答案(三角形重心高中常用规律)

三角形重心例题和答案(三角形重心高中常用规律)

学前教育 2024-08-29 07:28:36 994 教育网

三角形重心性质的表现——2022年上海市中考数学第25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最怕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一看到某张图,连题目要求都不看就加辅助线。如果他们碰巧做对了,他们会告诉我,这个问题就这么简单,一下子就出来了某个模型;如果做不好,你就开始尝试给各种模型添加辅助线,直到遇到死老鼠;当然,也有可能你根本就没有遇到过那只死老鼠,所以我只能白白累死。

三角形重心例题和答案(三角形重心高中常用规律)

那些看似某个模型的期末题,却没有采用那个模型的套路,正是这类学生的克星。

话题

平行四边形ABCD,若P为BC的中点,则AP与BD交于E点并连接CE。

(1)若AE=CE。

证明: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

若AB=5,AE=3,求线段BD的长度;

(2)以A为圆心,AE为半径,B为圆心,BE为半径作圆。两个圆的另一个交点记为F点,CE=2AE。如果F在直线CE上,则求AB:BC值的值。

分析:

(1)给定条件AE=CE,原平行四边形ABCD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如下所示:

连接交流电。由AE=CE可知AEC是等腰三角形。然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得O点为AC的中点。最后,这三条线的组合证明了OEBD,即ACBD,现在是平行的。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所以是菱形;

根据上述证明的菱形,观察AB和AE。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分别为RtAOB和RtAOE。同时,这两个三角形也有一条公共边OA,其他直角边都在BD上,这让人想起勾股定理,如下图:

在RtAOB中,OA2=AB2-OB2=25-OB2,在RtAOE中,OA2=AE2-OE2=9-OE2,我们得到25-OB2=9-OE2,我们来整理一下:

OB-OE=16

(OB+OE)(OB-OE)=16

写到这里,OB和OE之间有数量关系吗?

再看ABC。AP是它的中心线,BO也是它的中心线。两条中心线相交,交点就是重心。如果你能想到重心的性质,它将每条中心线分成1:2的两部分,这题就会很容易;

由重心性质可得BE=2OE,故OB=3OE,则上式可变为8OE=16,求解OE=2,故OB=32,BD=62;

为什么重心可以将每条中心线分成1:2的两部分?我们可以用面积法来证明这一点:

上图中,ABC的三条中线相交于O点。每条中线将ABC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例如,ABE和ACE的面积相等。同样,对于OBC来说,OE也是它的中线,所以OBE、AOB和AOC的面积相等,AOB和AOC的面积也相等。可以证明,上图中6个小三角形的面积都相等,其中AOB占1/3,OBE占1/6。它们的高度相同,所以基比为2:1,即OA:OE=2:1,其余同理即可证明;

(2)我们先根据题目要求画图,如下:

事实上,这两个圆圈的主要作用是引起人们对公共和弦EF的注意。由于课本上没有给出常用和弦的性质,所以需要一个简单的证明;

在A圈中,AE=AF,在B圈中,BE=BF。A点和B点到线段EF两端的距离相等,所以AB是EF的垂直平分线。

前面已经证明了ABC的重心是E点,在本题中仍然成立,所以CH也是ABC的中心线,即H点是AB的中点。现AB与EF互相垂直平分,即四边形AFBE是菱形;

现在我们不再需要这两个圆圈,而专注于利用好菱形,如下图:

在BCF中,点P为BC边的中点,PEBF,可得PE为BCF的中线。假设AE=x,则CE=2x,则EF=2x,EH=2/2·x,现在看AEH。显然这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求AH=2/2·x,故AB=2x;

在RtBCH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BC=BH+CH,其中BH=2/2·x,CH=32/2·x,BC=5x;

最后,我们发现AB:BC=10/5。

解决问题的反思:

这道几何压轴题还是有点难的。理解的关键点是三角形重心的性质。当我们学习三角形的重心时,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是三条中线的交点。然而,这个交叉点对于每条中线都很重要。分段,接触少的话就不太记得了。尤其是第二题,判断点H也是AB的中点。仍然是基于“三中线相交于一点”的简单原理。

当然,解释完这个问题后,我会觉得就这么简单,知道了重点。为什么我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没有想到呢?让我们回到焦点部分。课本上是怎样描述的?课本练习中出现过吗?它是如何使用的?为什么我们平时的作业或者考试中不能这样测试呢?就因为你不参加这样的考试,你不这么认为吗?……

经过一系列的问题之后,我想必已经找到了部分原因。初中数学知识点很多。以前也有过实践和总结,但不能变成套路。理解每个模型的本质以及它为何成为模型至关重要。

再次强调,我并不反对解题模式,但如果是学生自己推导出来的,就不能由老师灌输。如果把解题模式视为武术的招式,那么最高境界应该是“有招胜无招”。

微信公众号:热爱数学,做数学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